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唐雪琴) 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走进玉林乡村,与当地中年客家人深入交流。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客家话词缀的使用场景不断变化,而这一群体对词缀的坚守与调适,恰似一条维系亲情、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折射出客家文化传承的复杂图景。
“还行吧。跟家里长辈说话的时候,会用像‘阿爸’‘阿妈’这样的词,感觉比较亲切。”面对实践团“平时和家人朋友交流会用很多词缀吗”的提问,一位中年客家人的回答朴实而真挚。在家庭日常对话中,词缀是他们与长辈沟通的“情感润滑剂”。
清晨的农家小院里,“阿爸,今日的菜干晒得好靓哦”“阿妈,碗仔里的粥凉了,我再去热下”的话语时常响起。这些带有“阿”“仔”词缀的表达,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融入血脉的习惯。受访者回忆,儿时父母用“妹仔要乖”“哥仔要懂事”教导他们,如今自己对着长辈说出“阿爸”“阿妈”,仿佛能看到时光流转中不变的亲情。
对中年人而言,家庭中的词缀使用是一种“双向奔赴”。长辈听到熟悉的词缀,会露出安心的笑容;自己说出这些词,也能感受到与家族根脉的连接。“就像老灶台里的火,不烈,但暖烘烘的,让人踏实。”受访者的比喻生动地道出了词缀在家庭中的情感分量。
图为队员采访客家中年人
与家庭场景不同,在和朋友相处时,中年人对客家话词缀的使用变得“克制”。“有时候会夹杂普通话,用客家话词缀就少了。”这种选择背后,是现实语境下的无奈与适应。
随着城镇化推进,玉林乡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年人既要面对同乡好友,也要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生意伙伴打交道。“跟朋友聊工作,说‘项目要抓紧’比‘项目仔要赶’更方便;谈新鲜事,‘这个APP好用’比‘这个APP仔好使’更易懂。”受访者坦言,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在多元社交场景中,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
但妥协不代表舍弃。“像‘妹仔’‘碗仔’这些词还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这些高频词缀如同“文化锚点”,即便在普通话主导的对话中,也会不经意间冒出来。朋友间一句“妹仔,今日的天气好适合钓鱼哦”,既能拉近距离,又能唤醒共同的文化记忆。这种“不经意”,恰恰体现了中年人对母语的眷恋。
作为连接老一辈与年轻一代的桥梁,中年人在客家话词缀传承中陷入“夹心困境”。他们理解长辈“这些词缀不能丢”的坚持,也明白年轻人“说起来别扭”的感受。
图为队员采访客家中年人
受访者提到,儿子曾问他:“爸,为什么要说‘碗仔’,直接说‘碗’不行吗?”面对这样的问题,他既想解释“仔”字里藏着的亲昵,又怕显得“老古板”。“就像走在田埂上,一边是长辈踩着的老路,一边是晚辈要去的新路,我得在中间找个平衡点。”
为了寻找这个平衡点,他们尝试“新旧融合”。教孩子说“阿公”“阿婆”时,会结合绘本里的亲情故事;带孩子逛集市,指着“阿妹茶粿”的招牌说:“你看,‘阿妹’就是像你这样可爱的小姑娘,这个词缀里有咱们客家人的温柔。”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虽缓慢却坚定。
玉林中年客家人对词缀的使用,是一部浓缩的情感史。家庭中的坚守,藏着对亲情的珍视;社交中的调适,透着对现实的包容;传承中的探索,满含对文化的责任。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选择,实则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客家文化的根脉。
正如受访者最后所说:“词缀就像老树上的新芽,老根不能断,新芽也要让它顺着阳光长。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它浇浇水,让它慢慢长。”在时代变迁中,这份小心翼翼的守护,或许正是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玉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