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洲地藏 “香” 机 ,艺术赋能挽洲村花生产业

发布时间:2025-08-25 15: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鸿瑶 ,曾鑫梅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7(通讯员:李鸿瑶 曾鑫梅)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青挽新州”实践团走进湖南省株洲市挽洲村,聚焦当地特色农产品小籽花生,开展了一场 “以设计赋活品牌,用青春助农兴村” 的实践活动。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事、调研产业,结合村庄特有的地理土壤优势与文化底蕴,最终为挽洲村小籽花生量身打造专属 LOGO,以创意设计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品牌新活力。

图为村书记周锡彬和团队成员进行调研和资料对接

  洲上第一口:资料汇接里的花生密码

  “挽洲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这是我们发展的优势。我们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让挽洲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实践团成员抵达挽洲村后,第一时间与村委会开展资料汇接工作。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周锡彬书记拿出珍藏的村庄志、土壤检测报告和历年花生种植台账,详细介绍了挽洲村的独特禀赋:“咱村坐落在湘江冲积洲上,四面环水的地理环境让土壤常年浸润在富含有机质的河泥里,加上昼夜温差小、光照充足,才能种出这颗粒小巧却香气浓郁的小籽花生。” 实践成员们认真记录着关键信息,从土壤 pH 值、有机质含量等数据中,读懂了小籽花生 “天生好品质” 的自然密码;从村委会提供的老照片里,看到了村民们世代在洲地开垦种植的奋斗足迹。这些一手资料为设计团队奠定了 “扎根乡土、精准表达” 的创作基调。

  把脚踩进泥土:田垄间的粒粒故事

  “小籽花生的‘小’藏着大讲究,颗粒虽小却出油率高、口感更绵密,这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种植智慧,更是咱这洲地土壤的馈赠。”实践团成员立刻 “扎进” 花生田,沉浸式感受小籽花生的生长脉络。挽洲村独特的洲地土壤松软肥沃,脚踩在田垄上能感受到明显的湿润感,队员们跟着村民学习辨别优质花生种粒的饱满度时,发现这里的小籽花生种皮更薄、纹路更清晰。从体验松土、播种时 “深浅要匀,行距要齐” 的讲究,到观察花期除草、成熟期控湿的田间管理细节,队员们在汗水中读懂了小籽花生 “粒粒饱满皆辛苦” 的生长故事。

图为挽洲村地理位置与团队设计的小籽花生logo

  一笔勾洲韵:LOGO里的湘江与乡愁

  “我们希望这枚 LOGO 不仅是小籽花生的‘身份标识’,更能成为挽洲村的‘文化名片’。” 团队负责人表示,挽洲村小籽花生专属 LOGO,凝结着团队对乡村文化与产品特性的双重解读。设计以 “小籽藏香,洲韵生花” 为理念,以小籽花生圆润饱满的外表形态为主体既象征环绕村庄的湘江支流,又暗合冲积洲土壤层层堆积的纹理,呼应村委会介绍的 “水美田肥育好果” 自然禀赋。既呼应小籽花生 “天然无雕琢” 的品质,也暗含村民世代在洲地种植的匠心传承,“让消费者看到 LOGO 时,能联想到挽洲村的田园风光与花生背后的乡村故事。”

  目前,实践团已将 LOGO 设计方案及配套的品牌应用建议交付挽洲村村民合作社。这枚承载着青春智慧与乡土情怀的 LOGO,正为挽洲村小籽花生产业注入品牌新活力,也见证着当代大学生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鸿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