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宣讲收尾,用实践书写 “知行合一” 的青春答卷
当最后一场电池科普宣讲在武汉青少年爱心托管班落下帷幕,当孩子们抱着科普礼物挥手告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践团队的本次社会实践也画上了圆满句号。7 月 10 日这一天,不仅是给孩子们的 “知识课堂”,更是团队成员对 “知行合一” 的生动践行。
跨专业合作:让宣讲既有 “料” 又有趣
7 月 10 日在武汉青少年爱心托管班,理工科的成员梳理着锂电池原理、安全知识,确保内容的专业性;文科的成员则发挥表达优势,把“正负极反应”变成“电精灵的分工”,把“电池回收”编进“能量回家的故事”。
“刚开始担心专业术语太枯燥,没想到跨专业一结合,效果特别好。” 负责文案的同学回忆,有次讨论 “如何讲电池循环利用”,工科成员画了电池回收流程图,文科成员则据此编了 “电池宝宝找妈妈” 的小故事,最后呈现时,孩子们不仅听懂了回收步骤,还记住了 “废电池要进专门垃圾桶” 的知识点。这种 “专业 + 表达” 的组合,让每一场宣讲都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也让团队成员学会了从不同视角解决问题。
(团队成员讨论宣讲内容时的场景,徐天怡摄)
团队协作:拧成一股绳克服困难
从前期准备到每场宣讲开展,团队成员的分工从未乱过:有人负责调研孩子的认知特点,有人负责设计 PPT 和实验,有人负责现场组织互动,有人负责拍摄记录。“有一次去社区宣讲,路上突然下雨,大家一起冒雨搬设备,没人抱怨。” 团队负责人说,印象最深的是准备实验材料时,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成员们利用课余时间,一个个挑选柠檬、测试导线,忙到晚上 10 点多也没人喊累。
遇到问题时,大家不是各自为战,而是一起想办法。 比如有场宣讲孩子特别多,原本的互动环节不够用,大家临时调整流程,增加了“电池知识抢答”,既控制了时间,又保持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正是这样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让每场宣讲都顺利开展。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读懂成长意义
“以前在课本上学‘能量转化’,只是记住了定义,直到给孩子们做柠檬电池实验,才真正理解了原理。” 一位团队成员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孩子们能听懂的故事、能动手的实验,这个过程让成员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 “用知识服务社会” 的价值 —— 看到孩子们从“不知道锂电池是什么”,到能说出“电池不能乱扔”“充电要注意安全”,看到家长反馈“孩子回家还教我们电池知识”,成员们明白,这场实践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搭建了“校园到社会”的桥梁。
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未来他们还想把电池科普做得更深入,让更多人了解电池知识,也让自己在 “知行合一” 的路上继续前行。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践团队与武汉爱心托管班孩子的合影,徐天怡摄)
随着最后一个互动环节的结束,本次电池科普宣讲活动正式落下帷幕。从电池发展历程的细致梳理,到废旧电池回收技巧的实用讲解,再到趣味互动中知识的轻松传递,志愿者团队用生动的形式,让参与者对 “小小电池” 有了全新认知。活动不仅播撒了能源科学的种子,更让绿色环保理念在大家心中扎根。未来,志愿者团队将继续以多元形式开展此类科普活动,让电池知识走进更多场景,为更多人打开了解能源科学的大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哲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