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科普入村 播火中医药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25 15: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董欣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立足 “健康中国” 战略与非遗活态传承要求,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杏霖筑梦” 实践团暑期深入江苏乡村与甘肃重点帮扶县。在田间地头的科普讲堂里,队员们详解 “食药同源” 智慧;于村民家中的灶台旁,手把手示范药膳烹制;更带着精心设计的中医药文创小册子走村入户,让古老药膳文化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既筑牢乡村健康防线,让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播中坚定自信担当问计于民习典籍,访馆悟透食药源

活动开展前期,为宣传“食药同源”思想,弘扬药膳文化,实践团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众对药膳及“食药同源”理论的认可度较高,存在一定的食用基础,但整体食用频率偏低,专业指导不足。同时,社会对药膳普及的意愿强烈,呼吁通过加强宣传、政策支持和科普教育等方式,推动药膳科学、广泛地融入日常生活。

同期,实践团对相关专业内容进行了深度的学习了解,并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在生动有趣的宣传科普之上不失科学的严谨。我们了解到:中医药膳起源于远古时期。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开创了药膳的理论体系。明清时期,中医食疗药膳更是进入全盛阶段。中医药膳从始至终秉持着“守正创新”“仁心济世”“精益求精”等精神,以实现和合共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团还参观了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对中医药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中医药膳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中医药膳在当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调研药膳知识成果图

   稚子课堂播膳种,长者坊间传食经

7月3日至8日,实践团依次前往了梅园社区、润康苑、桦墅村、路西社区,针对小朋友们开展了系列的科普宣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实践团以趣味课堂的形式宣讲普及中医药膳知识,让小朋友们感受了中医药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医药膳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趣味小问答”“食物超人联盟”“我是健康管理员”等形式,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种在了小朋友们的心里,让他们对健康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也更有知识的铺垫去运用到生活实际。

同期,实践团以此前往了平原村、泰山社区、楼子社区、枫丹白露社区,针对老年朋友开展了系列的科普宣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向社区长辈们揭开日常食材的“药用密码”。通过解读生姜、红枣等家常菜的养生功效,结合南京本地“七头一脑”等时令食材的食疗价值,让老人们明白“厨房即药房”的道理。同时,传授四季药膳搭配技巧,澄清饮食误区,揭穿保健品骗局,引导老年朋友用简单食材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在烟火日常中吃出健康、养出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药膳知识科普

古方新创助振兴,多种科普暖民心

本次实践活动以创新性的文化宣传与接地气的科普形式,将深奥的药膳知识生动呈现:
实践团围绕“药膳鸡”等药膳打造主题项目,深入研究其药材选择、炖煮技巧等制作工艺,调研餐厅应用、预制菜开发等市场反响,并以此为核心设计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与精心编制的科普资料,成为下乡宣传的重要载体。
针对不同受众定制宣传内容,社区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与生活化的宣讲。结合南京四季气候特点,讲解“依时宜食”原则及对应药膳,如春季韭菜虾仁疏肝、夏季绿豆百合汤解暑等;通过“食物超人联盟”比喻讲解食材搭配宜忌;设置“养生小习惯”“误区避开”模块,传递细嚼慢咽、慎喝烫水等实用知识。桦墅村活动侧重实用技能与产业发展:详解酸梅汤、美龄粥、药膳鸡的配方、功效及制作方法,探讨结合当地春季野菜开发药膳的可能性。

在宣传过程中,团队在社区设宣传点,分发文创、三折页和小册子,结合“四季养生”“食物搭配”趣味问答吸引居民参与;在桦墅村发放含实用配方和养生指南的小册子,举办知识讲座,现场展示药膳制作,重点探讨药膳标准化、产业化对乡村振兴的潜力。两地活动反响热烈,居民和村民均认为知识“实用”“有趣”。

图为实践团成员独立设计文创并免费发放

青春力行悟真知,药香浸润践初心

经过了传播药膳文化与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实践,“杏霖筑梦”实践团成员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作为实践团的一份子,实践团成员体会到,《黄帝内经》理论、“食医”历史等书本知识,只有在社区灶台边、乡亲疑问中才能“活”起来。将“食药同源”智慧转化为趣味册子、产业标准思考及亲手熬制的药膳,是专业知识的生动应用。“看到村民记录美龄粥做法,真切感受到知识落地的力量”,将课本上的知识真正的用之于民。
而社区居民对“四季养生”的认同、桦墅村民对开发本地野菜药膳的热情,让成员们目睹了中医药膳文化在基层的生命力,增强了传承创新国粹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理解到“药膳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健康生活的桥梁,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健康困扰与乡村发展需求后,成员们将“大医精诚”的仁心从服务个体扩展到助力乡村产业。探讨药膳标准化、产业化时,意识到传承中医药既能治病救人,也能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深化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服务意识与家国情怀。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实践团将中医药膳文化推向社区、融入乡村的成功实践,既有效传播了知识,也为村民们播下了药膳助力产业振兴的种子。对成员而言,这是一堂行走的“思政金课”与“专业实践课”,让他们深化了专业认知、筑牢了文化自信、淬炼了奉献精神,明晰了新时代中医药学子服务人民健康、助力国家发展的青春责任。他们表示,将带着收获继续前行,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合影

通讯员 兰琪 施嘉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