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匠心织就山河络,遗韵和鸣四海亲”实践团队壮族铜鼓制作体验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7-13 21: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汪芷筠   阅读 36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匠心织就山河络,遗韵和鸣四海亲”实践团队于7月3日上午走进戎苑社区,成功开展壮族铜鼓制作体验活动。本次活动以壮族铜鼓为核心,带领小朋友们开启沉浸式文化之旅,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童真心田生根发芽,以实践推动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图为志愿者指导小朋友们制作铜鼓

壮族铜鼓习俗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南方少数民族标志性的青铜礼乐器,铜鼓跨越千年时光,承载着壮族先民祭祀、庆典等集体记忆。鼓面的太阳纹象征着对光明的追逐与崇拜,蛙纹则凝结着壮族人对生命繁衍的祈愿,这些独特图案藏着壮族先民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堪称一部镌刻在青铜上的民族史诗。

活动伊始,主持人简要介绍了铜鼓的来历、外形特征及其在壮族生活中的用途,并播放短视频展示铜鼓的制作与演奏场景。孩子们专注观看,不时举手提问,对铜鼓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图为志愿者有关壮族铜鼓介绍

随后,志愿者为每位孩子发放铜鼓制作材料,并详细演示制作步骤。孩子们在指导下动手描画图案、拼接鼓面、固定鼓身,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志愿者们穿梭其间细心协助,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用画笔表达自己对于铜鼓文化的理解。

图为志愿者指导小朋友制作铜鼓

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纷纷举起亲手制作的铜鼓,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他们向身边的小伙伴展示鼓面的图案和配色:有的描绘温暖的太阳,有的画上闪亮的星星,还有的以花朵点缀鼓面,作品色彩明快、充满童趣。大家围在一起交流制作心得,欣赏彼此的作品,现场气氛温馨热烈。这些小小的铜鼓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创意和努力,更成为他们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纽带。

图为活动成果展示

图为实践团队志愿者与小朋友们的合影

至此,活动圆满结束。本次壮族铜鼓体验活动将非遗技艺带入社区课堂,既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践团队以实际行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民族非遗在基层“活”起来、“传”下去。未来,团队将继续走进社区,挖掘多样民族文化资源,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讲好非遗故事,为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芷筠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