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走进武汉理工通宇车间,在机器轰鸣中读懂 “知行合一” 的实践课

发布时间:2025-08-25 15: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安逸   阅读 79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走进武汉理工通宇车间,在机器轰鸣中读懂 “知行合一” 的实践课

7月8日的武汉理工通宇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厂区,机器的轰鸣声里藏着新能源产业的脉搏。当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践团队跟着企业负责人走进生产车间,看着流水线上运转的精密设备、工人手中流转的电池组件,一场关于 “理论与实践碰撞” 的沉浸式学习,就此拉开序幕。

车间里的 “实景课堂”:从设备到操作触达前沿

7月8日在武汉理工通宇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厂区的车间,企业负责人就指着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开讲,手里还拿着裁切好的极片实物,递到团队成员面前。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电池生产现场,成员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负责人的动作:当负责人操作设备演示电池模组的组装,讲解 “如何通过激光焊接保证电极连接的稳定性” 时,前排的同学忍不住俯身细看,还拿出手机记录下焊接时的火花。

车间里,忙碌的工人、运转的机械臂、整齐排列的电池成品,构成了最生动的“教材”。负责人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用通俗的语言拆解专业原理:“咱们生产的电池,要经过 20 多道检测工序,就像给它做‘全面体检’,只有每一项都合格,才能用到新能源汽车上。”这些从实践里来的讲解,比课本上的文字更鲜活,也让团队成员对“电池生产”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践团队在武汉理工通宇车间聆听讲解,徐天怡摄)

问答间的 “认知突破”:理论终于落地生根

“负责人,咱们现在用的电池材料,和课本里讲的传统锂电材料比,有哪些改进呀?” 在电池原料配比区,团队成员陈同学忍不住提问 —— 这个在课堂上纠结了很久的问题,终于有了在实践中求解的机会。

负责人拿起两种不同的正极材料样本,对比着讲解:“你看,这种新型材料的能量密度比传统的高 15%,而且安全性更好,这就是产业里正在落地的前沿技术。你们在课本上学的是基础原理,但产业发展会不断突破,所以一定要多来实践中看看。” 这番话让同学们茅塞顿开,其中一位同学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理论是基础,实践是突破的钥匙。”

从“电池极片如何避免褶皱”到“模组组装如何提高效率”,从“检测标准如何制定”到“废品如何回收利用”,成员们把课堂上的疑问、课本里的难点,一一抛给负责人。而负责人结合操作的细致解答,让那些曾经抽象的“专业术语”,变成了可观察、可理解的“生产细节”。“原来‘一致性控制’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要在每一道工序里把控精度。”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这场车间参观,让理论知识真正“落了地、生了根”。

(企业负责人向团队成员演示电池生产设备操作,徐天怡摄)

实践后的 “成长感悟”:知行合一才是真收获

走出车间时,机器的轰鸣声还在耳边回响,但团队成员的心里多了份沉甸甸的感悟。“以前总觉得课本知识够用来,今天才发现,只有看到实际生产的需求,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深化学习。”团队负责人感慨道,从“知道原理”到“看懂操作”,再到“理解技术改进的意义”,这场实践补上了课堂之外的重要一课。

正如成员们在实践日志里写的:“实践的意义,就在于把‘知道’变成‘做到’,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变成手里的‘真技能’。”这次武汉理工通宇之行,不仅让他们近距离接触了新能源电池的前沿生产技术,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 “知行合一”的重量 —— 唯有把所学知识放进实践的土壤里,才能真正掌握技能、实现成长。而这份从车间里收获的感悟,也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指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安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