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刘洁宇)七月初的岭南暑气渐浓,广东科技学院“画韵润乡”文明实践突击队再度踏上熟悉的乡间小路。带着对东莞市石排镇黄家壆村的惦念与新的课程方案,这支青年队伍开启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暑期实践。从精心筹备到多元活动落地,他们的足迹串联起一段知识与温情交织的夏日篇章。
序章:整装再赴乡土之约
出征前夕的校园里,领队林燕妮正带领着队员们紧锣密鼓地筹备。支教组组长林玉琳带领组员反复推敲课程设计,将去年实践的经验融入新教案;宣传组组长刘洁宇调试设备,准备记录乡村点滴;后勤组罗玉怡顶着烈日清点物资,教学用具、政策手册、活动物料塞满行囊。更关键的是实地踩点——队员们穿梭在黄家壆村的巷陌间,观察设施条件,与村民闲聊需求。“要设计更贴合孩子的防溺水课”“资助政策得用方言讲才明白”,这些来自田野的声音,最终化作定制化课程方案。
启程:破冰与启智的交响
首日活动在破冰游戏中拉开序幕。羞涩的孩子们通过趣味互动逐渐敞开心扉,而真正的深度联结始于“认识独特自我”课堂。“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不同?”突击队队员林玉琳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当孩子们通过放大镜观察自己指纹的涡旋时,“生命身份证”的概念变得真切——正如课堂结语所言:“每颗星星都值得被看见”。
科学方法的传授随即展开。突击队队员陈幸羽用康奈尔笔记法演示如何将零散知识织成网络,曾惠婵引导孩子们用彩笔绘制“我的一天”思维导图,抽象的时间管理在“24小时时间饼图”游戏中具象化,而队员王梓权理财课上的“模拟超市”更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需求与欲望的界限。
深化:文化根脉与安全堤坝
清晨的教室里,《强军战歌》的旋律铿锵响起。领队林燕妮逐句教唱,少年们挺直脊梁跟唱,红色基因在歌声中传承。随后《感恩的心》手语操如清泉流淌,指尖划出的弧线温柔却有力。
文化课堂更掀高潮。空白脸谱在孩子们笔下绽放——红脸关公的忠义、白脸曹操的狡黠,在颜料勾勒间变得鲜活;团扇绘制环节,嫦娥玉兔跃然绢面,中秋传说伴着墨香浸润心田。乡愁教育同样动人,当林玉琳讲述东莞香市故事、展示莞草编织技艺时,有孩子惊呼:“原来家门口的凉帽这么了不起!”
安全防线同步筑牢。突击队队员罗玉怡的防溺水课堂干货满满:“水库暗流危险”“抽筋时这样拉伸”——“六不准”原则通过情景演示深入人心;林玉琳的反诈课上演“免费皮肤陷阱”情景剧,孩子们争当“反诈小卫士”;胡国清则用校园欺凌角色扮演,让少年们亲历“旁观者介入”的力量。情绪管理课上,何娜的“压力气球”实验直观展现情绪积压的爆发力,皮彩蓉的故事会则教会孩子做“情绪舵手”。
拓展:星空下的实践课
夜幕降临时,孩子们不由得联想起白天突击队队员庞昊的宇宙探索课堂,星图在投影上流转,“黑洞会吞掉地球吗”的提问引发阵阵惊叹。这份探索精神延续至白天的环保行动——孩子们手持垃圾钳巡梭村道,将课堂所学的垃圾分类化为实践。公益课上,彩笔绘制的祝福卡正飞向山区:“希望你也看到这么美的星空”,跨山海的温暖在纸笺间流动。
课间的乡野跃动着童趣。舞蹈室里“丢手绢”的歌声清亮,田埂上“老狼老狼几点了”的追逐笑闹,让大孩子与小孩子笑作一团。军体拳训练则展现另一面朝气,少年们晨光中挥拳踢腿,汗珠折射出坚毅的光。
守护:政策暖阳照心途
政策关怀始终如缕。学生处梁老师的资助课堂,通过真实案例使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政策变得可感。更踏实的温暖在家访路上传递——队员们走进低矮的砖房,用方言解释申请流程,为经济困难家庭建档立卡。“原来读书有这么多帮扶!”家长粗糙的手紧握政策手册,仿佛握住孩子未来的敲门砖。
终章:星光不灭的约定
当最后一个活动日夕阳西沉,教室墙上的思维导图仍散发着彩笔的馨香,防溺水口诀已被孩子编成童谣传唱。十四天的陪伴里,突击队员见证着改变:羞怯的女孩主动演示自救动作,调皮男孩把军体拳教给爷爷,资助手册在家长手中传递如炬。
临别时,孩子们将团扇赠予队员。绢面上绽放的木棉花旁,稚嫩字迹写着:“你们是星星,我们也是。”这或许正是实践的意义——当康奈尔笔记法融入作业本,当垃圾分类成为习惯,当政策阳光照亮某个孩子的未来,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碰撞,已在时光里生长出超越夏日的温度。正如队员笔记本上的箴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黄家壆村的星火,正静待燎原。
这份扎根乡土的青春实践,也收获了来自黄家壆村团委与广大家长的真切认可与热忱赞同——孩子们的成长蜕变、乡野间的温暖改变,都让这份认可成为实践成果最生动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洁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