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天,我们踏上寻根溯源之路,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文博中心的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在这里我们能够找到黄河文明与中国精神的连接点,它位于黄河河套平原的中心地带,用“文化丛”的理念打造的博物院是我们寻找黄河文明与中国精神的交汇处。
七月中旬,走进博物院“文化生态”单元,好像穿越到了五千年前,玻璃柜里的磨制石斧、带刃骨铲、印有简单绳纹的陶碗,都在诉说着远古河套先民的生活智慧,研究员指着一把石斧说道:“你看这刃口弧度,既能翻土又能砍断灌木,那个时候没那么多工具,一件东西得顶好几样用。”角落里的复原场景显示着先民们从游牧到半定居的生活方式,茅草屋里围坐着煮食,屋外设有家畜栅栏,墙上挂着兽皮,这种“半农半牧”的生存模式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早期体现。
“岩刻春秋”单元的阴山岩刻拓片让人流连忘返,墙面上布满了羊、鹿、狩猎图案和神秘符号,最显眼的是一张“太阳神”岩刻,放射状光芒线条带着原始的力量,研究员轻声讲述:“中原仰韶文化也有这样的太阳纹,咱们河套的更粗犷些,狩猎者腰挂弓箭,把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存的勇气刻进石头里”,比对照片,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岩刻与后期匈奴青铜器纹样惊人相似,见证了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水利开拓”单元巨大的沙盘还原了河套灌区水渠网络,汉代陶制水管和清代《河套渠系图》展现着黄河流域先民们与水共生的智慧,讲解员指着图上标注的“通济渠”“永济渠”说:“这些渠的走向都顺着黄河弯道修,既不会冲垮堤岸,又可以引水灌溉农田。”复原的“辘轳井”模型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人灌溉的辛苦,也感受到了河套人民团结一心、改造自然的伟大精神。
博物院的“民俗风情”和“商贸记忆”单元,展现出各种文化交融的历史画面,蒙古族皮画和河套面塑,生动描绘出丰收的场景,清朝时期的驼队铜铃和商号印章,讲述着河套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条支线,骆驼队来来往往,把粮食和皮毛送到西域,又带回香料和布料。
走过七个展区,渐渐明白河套文化独有的魅力,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在这里融合,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那些文物不再冰冷,而是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者,向我们讲述着先民们的生活智慧和精神传承。
经过这次河套文化之旅,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在中国黄河文明中深厚的根植,也明白了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是这些镌刻在文物上的精神符号,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纽带,给当下中国精神给予了久远的文化滋养。(撰稿:陈泰旭 拍照:雷展博 刘欣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