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进校园 点燃学子爱国情——中国海洋大学“星河筑梦,核韵新声”志愿宣讲团赴青州龙泉学校开展志愿宣讲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0 13: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妍阳 韩玥 王镜涵   阅读 3.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王镜涵、韩玥、王妍阳) 近日,山东省青州市龙泉学校的教室里气氛热烈,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会在此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海洋大学“星河筑梦,核韵新声”志愿宣讲团精心筹备,旨在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

宣讲团成员王镜涵从“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进程讲起,回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艰苦环境下,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尊严,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身影。

在讲述两弹元勋王淦昌的光辉事迹时,宣讲员满怀深情:“王淦昌先生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国。为了研制原子弹,他隐姓埋名17年,不顾核辐射危险,亲自参与试验。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被王淦昌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本次宣讲的重点。宣讲团成员结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同学们详细解读: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科学家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没有完善的实验条件,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祖国强大起来!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造原子弹的过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具体困难?”“当时的生活条件那么艰苦,科学家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宣讲员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小轩在宣讲结束后,拿着记满笔记的本子主动和宣讲员交流:“原来王淦昌爷爷为了国家,连自己的名字都能暂时‘放下’,之前觉得‘爱国’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将来用本领帮国家做事,就是爱国。”

宣讲团成员表示,学校的同学们正处于树立理想、汲取精神力量的关键阶段,对历史故事和榜样力量有着天然的认同感。此次宣讲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王淦昌等科学家的具体事迹,让“两弹一星”精神变得可感可知。希望这份“爱国、奋斗、协同”的精神,能成为同学们日常学习中的动力——面对难题时像科学家攻克技术难关一样坚韧,与同学合作时牢记“大力协同”的道理,从小立下“为国家发展出力”的志向,成长为有担当、能拼搏的新时代青少年,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妍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