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的荟萃之地,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实践者。潍坊理工学院泰山书院的“风起潍坊・筝音讲解团”在此正式启动了主题为“鸢都文脉振兴计划”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聚焦现实:认知与传承的双重挑战
潍坊风筝,承载着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其“天人合一”的造物智慧体现在硬翅派风筝精密的竹篾骨架力学结构中,也蕴含在软翅派沙燕风筝“福寿双全”等充满民俗记忆的纹样里,然而,这项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现实的挑战。
“近三年,博物馆的青少年游客占比确实有所提升,从18%上升到了29%,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潍坊风筝博物馆社教部刘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但深入了解的深度依然不足。这种‘认知浮于表面’的现象,以及更深层次的传统技艺传承人才断层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我们希望能为青年一代搭建一个真正参与文化传承的实践平台,相信年轻人的视角和活力能带来新的可能性。”
▲图为讲解团成员进行馆藏风筝调查
三维实践:钩沉历史与活化当下
“风起潍坊・筝音讲解团”的实践活动严格遵循了预设的“调研-实践-总结”三维闭环模式。研究范围从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关于“纸鸢引线而上”的早期记载,到明清时期杨家埠风筝作坊遗存下来的经营账簿;从1983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泛黄的老照片和新闻报道,到2006年潍坊风筝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详实申报材料。通过系统梳理,团队厘清了潍坊风筝从宋代起源、明清时期依托杨家埠木版年画产业兴盛、直至当代成为国际风筝都的清晰发展脉络。同时,他们对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板子风筝、串式风筝、立体风筝、自由类风筝等六大流派的工艺特征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并对“福寿双全”、“连年有余”、“龙凤呈祥”等经典纹样的民俗寓意进行了深入解读。
团队成员马铭婕分享道:“翻阅那些老账簿和申报材料时,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每一处记载、每一张图片都在讲述着这门技艺沉甸甸的分量。”在博物馆展厅和公共活动空间,讲解团成员将调研所得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他们精心设计了面向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互动体验方案:针对幼童的涂色课堂上,稚嫩小手为风筝线稿涂抹想象的色彩,专注的眼神里是对传统之美的初次触碰;面向青壮年的竹篾扎制演示台前,篾刀游走、竹条弯折,古老技艺在青年手中重现生机;而在“老潍坊风筝记忆”征集处,白发老者动情讲述着童年追逐纸鸢的旧事,岁月尘埃掩不住眼中光芒。
▲图为讲解团成员向来馆游客讲解世界风筝的发展
讲解过程本身也是实践的核心。成员高瑄瑶分享了她的调整过程:“第一天讲解时,我可能太想展示专业性,用了很多术语,结果发现,特别是老年观众,听得直皱眉头。后来我迅速调整策略,尝试把专业知识和老人们的童年回忆、生活故事结合起来讲,效果立竿见影,观众的眼神明显更专注了,互动也多了起来。”在为期三天的高强度实践中,讲解词经历了数次动态调整和打磨,讲解方式也逐步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向更注重引发情感共鸣的双向交流。
实践的最后阶段,讲解团成员有计划地对来馆游客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对博物馆展陈、对潍坊风筝文化的看法和建议。“游客的反馈非常真实,也很有启发性,”成员陈婧文说,“有的希望增加更多互动体验项目,有的建议讲解可以更生动些,还有的对某个具体流派的风筝特别感兴趣。这些来自最日常人群的声音,让我们了解到大众对非遗最真实的认知和期待。”这些一手反馈被仔细记录、分析,并融入到最终的讲解稿优化和总结报告中。
青春赋能:从馆舍天地走向万家灯火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团队通过细致地观察记录、制定并实施讲解方案、总结讲解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刘主任评价道:“同学们带来的不仅是青春活力,他们系统化的调研总结、创新的互动尝试,为我们后续优化社教工作、培训新讲解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
博物馆方面表示,希望借助高校的力量,持续推动“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承载着千年智慧与美好寓意的非遗风筝,能够真正飞入更多家庭,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记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栾慧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