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理工学子用艺术叩响特殊儿童心门

发布时间:2025-08-01 16: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歆铭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2日至18日,潍坊理工学院泰山书院“星语暖途”社会实践团队14名成员走进山东省青州市华夏春藤儿童康复托养中心,开展为期七天的“关爱特殊儿童,传递温暖力量”主题实践活动。这支跨学科团队聚焦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群体,通过精心设计的艺术疗愈课程,为孩子们搭建情感表达与社交互动的桥梁。 在康复中心明亮的教室里,色彩与旋律成为沟通的通用语言。此次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单一陪伴的模式,以“康复+心理+艺术”多维度介入,按“基础能力→情绪调节→社会适应”三阶段推进,还采用“大学生+康复师”协作模式,每位队员固定陪伴1-2名儿童,让关爱更精准、更有效。

游戏组的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进行画卡填色。队员李星硕选择边界清晰的动物图案卡片,降低操作门槛。“重点不是涂得完美,”她轻声解释,“而是让孩子们体验自主选择的快乐。”当一位男孩尝试将蓝色涂满太阳图案时,队员蔡雨润没有纠正,而是递上黄色画笔:“试试这个温暖的颜色?”男孩迟疑片刻接过画笔,专注地涂抹起来。事后蔡雨润说道:“他们其实特别有自己的想法。”细微的自主决策,对这群特殊儿童而言,是建立自信的重要基石。

图为团队成员蔡雨润与孩子一起填画卡

当《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音乐组区域瞬间化作欢乐的海洋。音乐学院的王怡然和杜文娟带领孩子们开展演唱,熟悉的《两只老虎》《布谷鸟》接连唱响。“经典儿歌的重复结构特别适合孩子们跟唱,”王怡然在活动间隙说明设计理念。教唱《布谷鸟》时,王怡然引导孩子们有节奏地拍打腿部,“布谷!布谷!”的歌声与整齐的拍打声交织,几个原本拘谨的孩子随着节奏晃动身体。而《身体音阶歌》则将音乐与认知训练巧妙融合:“摸摸你的小脚,Do Re Mi!指指你的鼻子,Fa Sol La!”孩子们专注地跟随指令触摸五官,动作虽不协调,脸上却绽放着纯粹的笑容。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社交障碍儿童在韵律中自然融入群体。图为团队音乐组成员为孩子授音乐课

隔壁的绘画组区域弥漫着创造的气息。绘画组队长孙翡悦发起的“画自己”活动,鼓励孩子们用线条表达内心世界。一个常沉默的男孩在画纸上反复涂抹着鲜红的圆圈,队员孙文静蹲下身,指着画面说:“这个红色真明亮,像太阳一样温暖,是你吗?”男孩眼睛突然亮起,用力点头,第一次主动拉住孙文静的手。这种超越语言的互动,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当绘画组队长孙翡悦看到自闭症儿童悦悦(化名)主动展示充满色彩的自画像时,她在实践笔记中写道:“那些曾被误解的涂鸦,原来是他们试图照亮世界的星光。我们给予短暂陪伴,收获的却是关于生命韧性的永恒课程。”图为团队成员孙翡悦陪孩子画自画像

团队创新采用“一对一”陪伴模式,每位队员固定照料1-2名儿童。绘画组的位钰涵陪伴的脑瘫患儿小宇(化名),在第七天突然用彩笔画出交错的直线。“这是风筝线!”小宇含糊的发音让位钰涵瞬间激动起来——五天前,正是她握着孩子的手画过风筝。这种深度陪伴让干预更具延续性。所有活动设计都有科学依据,艺术疗愈能绕过语言障碍直抵心灵。填色锻炼精细动作,自画像探索自我认知,音乐律动促进社交反应,每个环节都承载特定康复目标。

七天的实践让团队成员重新理解教育的本质。这支来自现代农业与环境学院、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不同专业的团队,用色彩与音符在云门山下架起爱的桥梁,让特殊儿童的心门在艺术叩击下悄然开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歆铭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