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脉 兴乡村|经济学院实践团赴金色黄庄 赋能乡村新发展
一.江津黄庄村,演绎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黄庄村,位于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这片土地上,既有泥土的芬芳,也有产业的活力;既有老一辈的坚守,也有新乡村的朝气。从传统村落的静谧,到"金色黄庄"的蝶变,这里,藏着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若问黄庄的历史,村里的老人们总会说:"以前啊,眼里就只有脚下的几分地。"
曾经的黄庄,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的多是玉米、红薯这些够自家吃的作物。谭阿姨今年62岁,她还记得:"那时候土地都是自己种,种点够吃够喝就不错了,哪敢想卖钱?"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像她这样的老人,日子过得简单却也清贫。
二.江小白运营,开启黄庄产业融合新篇章
改变始于江小白与黄庄的相遇。几年前,这片土地迎来了转型的契机——江小白接手运营,将黄庄打造成集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金色黄庄"。从此,黄庄的历史被分成了两半:前半段是"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后半段则是"产业融合"的振兴新篇。
走进今天的黄庄,你会发现这里的产业早已不是"种玉米、栽蔬菜"那么简单。
村民们依然保留着一些熟悉的作物。李叔叔家种的金线草就是其一,"晒干了能卖25块钱一斤,全国各地的贩子都来收",他指着门前的田垄说。这种兼具药用价值的植物,成了不少村民的"零花钱来源"。
但更多土地上,生长着黄庄的"新主角"——油菜和高粱。金色黄庄采用"油菜+高粱"轮作模式,数千亩的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头。每年2-4月,油菜花铺成金色海洋;到了秋季,高粱红透田间,这些都是江小白酿酒的核心原料。
在黄庄,种植的高粱不会"走太远"。这里有先进的酿酒生产线,新鲜采收的高粱直接送入车间,转化为家喻户晓的酒类产品。罗阿姨笑着说:"这些高粱啊,最后都变成了江小白,不光在白沙的酒厂酿,还能卖到外省、外国去呢!"
三.智旅双引擎,共绘黄庄振兴图景
如今的黄庄,更是一座开放式的"乡村乐园"。大地乐园里,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大地艺术馆里,田园风光与艺术装置相映成趣;每到菜花旅游文化节,花田火锅、乡村光影秀总能吸引数千游客。"以前哪想过,咱这庄稼地能变成景区?"罗阿姨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感慨。
走在黄庄的田间,你可能看不到太多弯腰劳作的身影——这里藏着"智慧密码"。数字化无人农场里,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就能监控农机自主作业;智能灌溉系统让43种栽培模式高效运转,"一根水管能精准浇到每株苗,省了不少力气",负责技术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四.多方聚力共建,黄庄村民乐享幸福路
产业在变,黄庄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变,但那份质朴始终未变。
谭阿姨家有5口人,土地流转后每年能拿到承包费,"够吃够喝,心里踏实"。18岁的外甥即将外出打工,虽然不舍,但她知道"年轻人总有自己的路"。李叔叔守着几分地种金线草,"江小白包了大部分地,每年给我们1000多块,加上卖金线草的钱,挺好"。
罗阿姨在黄庄住了十多年,房子的外墙是政府帮忙修缮的,门口挂着"最美清洁"的牌子——这是村里对爱干净家庭的奖励,"能领洗衣粉,还有一两百块钱,大家都乐意收拾"。她的家人农闲时会外出打工,"旅游区热闹的时候,也能在附近打零工,挣点补贴"。村里的老人们还记得,以前孩子上学要走四五里路去慈云镇,上高中得到更远的白沙三中。如今虽然学校位置没变,但路好走了,"娃娃们读书方便些了"。
黄庄的蜕变,更离不开一群人的默默付出。
村干部是连接村民与企业的"桥梁"。他们挨家挨户协调土地流转,帮村民算清"承包费+分红+打工"的收入账;组织"最美清洁"评选,让村容村貌越来越整洁;还常带着合作社的人去外地学习,"就想让大家多挣点钱"。
在黄庄,还有乡村振兴人大代表活动站和政协委员工作室的身影。驻站的代表们常来田间地头,帮着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协调解决酒厂原料供应的问题;政协委员们则为旅游项目出谋划策,"菜花节的光影秀,就是他们提议加的,游客一下子多了不少"。
江小白的工作人员也成了"新黄庄人"。农业技术员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旅游区的服务人员热情接待每一位游客,酿酒车间的师傅们则坚守品质,"要让黄庄的高粱酿出最好的酒"。
五.智慧田园再升级,振兴路上邀君行
站在金色黄庄的田埂上,望着万亩良田与远处的游客笑脸,你会明白:这里的故事,远未结束。
随着智慧农业的深入推进,更多"无人农场"将落地;旅游项目会不断升级,让更多人爱上乡村风光;而"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就像罗阿姨说的:"以前觉得日子就这样了,现在看着游客多了,娃娃们回来的次数也勤了,就觉得有盼头。"
黄庄的蜕变,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乡村的价值不止于土地里的收成,更在于产业融合的活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每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黄庄,一个在泥土里扎根、在创新中生长的乡村。如果你愿意,不妨来这里走走,看看油菜花,尝尝新酿的酒,听听村民们讲那些关于"变"与"不变"的故事。或许你会发现,最美的风景,永远在振兴的路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可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