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翟俊杰)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战略背景下,青岛大学“华言”—振兴之音,语润新芽推普志愿服务团积极响应教育部、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聚焦民族地区青少年语言能力提升,于2025年7月25日-8月10日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开展“七彩假期”公益推普实践暨支教活动。活动以“语言同心”为纽带,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为当地200余名各族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学习体验,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精准调研,锚定推普方向
活动前期,实践团与当地团委进行了深入沟通,并通过发放普通话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旗、镇、村三级干部等形式,系统评估了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及青少年们的学习需求与难点。基于问卷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团队锚定“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核心方向,设计“心中明语,知行合一”、“声动青春,韵诵中华”、“学史思今,践悟红魂”等系列活动,通过日常对话教学、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重点讲解生活常用词汇,帮助孩子们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
深耕课堂,赋能语言成长
“华言”志愿团队依托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沉浸式推普课堂。实践团成员们化身“精神文化使者”,带领孩子们开启一场“共话中华”的奇妙之旅。
“推普+文化铸魂”:团队通过设计“心中明语,知行合一”系列活动,以绘制漆扇为载体,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从构思图案、调试颜色到介绍作品,全程引导孩子们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实践团成员们耐心地引导他们用更生动、准确的词汇进行描述,如“紫莹莹的葡萄”、“奔腾的骏马”,将词汇学习、发音纠正融入创作全过程。课程特别设置了展示环节。孩子们自豪地举起自己创作的漆扇,用普通话向大家介绍作品背后的创意和家乡故事。
“推普+语言架桥”:“声动青春,韵诵中华”系列活动通过经典诵读、趣味绕口令、情景对话等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热情,活动现场,孩子们踊跃举手,一位蒙古族小朋友高兴地说:“普通话就像一双翅膀,让我能飞到很远的地方,交到更多的朋友,把草原的故事讲给所有人听。” 尽管语调仍带稚嫩,但孩子们用清晰的标准音、真挚的爱国情,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感,赢得了阵阵掌声。实践团与团旗委共同为孩子们颁发“爱国朗诵小明星”奖状,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热情和成就感,有效搭建了语言沟通的桥梁,让普通话的韵律之美回荡在草原之上。
助学感悟,厚植推普情怀
实践团成员梁荟轩:“这次活动对我们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看到孩子们从羞涩不敢开口到踊跃发言,我们更加坚信,‘浸润式’的教育是最有温度、也是最有效的。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推普模式,让‘语言同心’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实践团成员尉立新:“当一个小男孩最后用越来越流利的普通话介绍他画的‘守护草原的英雄’时,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光。推普不只是教会发音,更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让他们能够自信地讲述自己的家乡和文化。”
实践团成员李蒙:当那个画桃花的小女孩准确说出“粉嫩的桃花像天边的云霞”时,我知道我们播下的语言种子已经开始发芽,这份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实践团成员付士成:在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我被他们的热情和求知欲深深打动。他们会认真记住教过的每一个词汇,会努力模仿标准的发音,推广普通话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在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
实践团成员马安瑱: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热爱,他们渴望用更标准的普通话向外界讲述家乡的美。当他们许下多说普通话的承诺时,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未来我还想参与更多这样的活动,为推普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七彩假期”活动,是青岛大学“华言”—振兴之音,语润新芽推普志愿服务团服务国家战略、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不断完善“推普+”模式,探索将语言推广与美育、德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青春篇章。
撰稿|李静、田凯西、孙纲毅
图片|翟俊杰、赵冠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翟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