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门头沟区依托十大文化资源集群,持续深耕研学产业赛道。2025 年 8 月 16 日,北方工业大学韵览京西实践团深入京西腹地,开展研学资源系统性挖掘工作。此次实践旨在为门头沟区量身打造兼具教育深度与体验趣味的精品研学路线,助力构建研学产业创新运营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古刹探幽 解码建筑人文研学基因
实践团队首站驻足潭柘寺景区,循着历史脉络探访大雄宝殿的恢弘架构与流杯亭的精巧设计。“潭柘寺本身就是一部融合宗教文化与自然美学的立体教科书。” 景区讲解员的介绍让团队成员深有感触。
▲图为团队成员感悟曲水流觞文化
成员们轻抚年古柏与百年银杏的苍劲枝干,探寻曲水流觞的文人雅韵,围绕如何将古建筑蕴含的建筑智慧、宗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转化为研学课程内容展开热烈研讨。
展馆寻迹 解码平西抗战历史遗存
实践团队来到门头沟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平西历史展馆,在 “平西抗日斗争史陈列” 展区,驻足于烈士照片墙前,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照片墙上,一张张烈士的黑白照片整齐排列,他们神情坚毅,仿佛在诉说着平西抗战岁月里的热血与忠诚。讲解员为团队成员深情讲解,这些烈士曾在平西地区为了民族解放,奋勇投身游击战争与根据地建设,用生命铸就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抗争史。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平西抗日斗争史讲解
凝视着照片中先烈们的面容,团队成员内心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表示,要铭记先烈事迹,传承平西抗战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研学课程。
村落传艺 创新双师模式赋非遗动能
走进琉璃渠村,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重课题摆在团队面前。在提出研学中琉璃制作工艺展示课程时,老工匠坦言:“做了一辈子琉璃手艺,就怕教不好孩子,更不懂怎么设计体验环节。”说出了传统技艺活化传承困境。
▲图为对琉璃渠村老工匠采访场景
为此,实践团创新提出 “双师资” 培育计划 —— 既培训学校教师掌握非遗教学方法,又指导手工艺人优化课程表达,在提升学生研学体验的同时,为当地开辟技艺增收新路径。这些承载着匠人温度的非遗文化,正成为门头沟研学路线中最动人的 “匠心底色”。
从千年古刹的文化密码到母亲河畔的生态哲思,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研学路线的系统规划,北方工业大学韵览京西实践团以实地调研为笔、以创新思路为墨,为门头沟区十大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绘制出清晰路径。
▲图为实践团参观北京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
未来,随着研学路线的逐步落地与运营机制的持续完善,门头沟区将进一步释放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与经济效能,让文脉传承更有活力,让文旅融合更具动能,推动京西研学产业在文化赋能与产业兴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纪嘉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