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甬江寻红迹 承继党章守护魂
越过城市的喧嚣,穿过青黄的农田,连片的青灰墙瓦、房屋跃入眼帘,张人亚党章学堂静静的矗立在那儿,像一抹静谧的红。2025年7月3日上午十点,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浙东甬江寻红迹,赓续永恒爱国情”红色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这里,学习张人亚同志的精神,探寻红色文脉。
▲图为展馆文物陈列
参观红色文物,再现旧时英雄风采
7月3日,实践团队中的一个小组前来参观张人亚党章学堂。这座学堂一共有四个展厅。小组成员按照顺序,穿过古朴的黑色大门。暖黄的灯光映照着一排排展柜和挂了满墙的的陈设、文物的放大图和张人亚同志的生平、过往。小组成员们认真观察着这些文物,仔细阅读了那些英雄事迹,了解到张人亚同志曾在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大包党的珍贵书报文件秘密送回自己的老家——宁波霞浦镇霞南村,为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沉浸式体验,感家承忠诚志
走出物品陈列展厅,小组一行人来到影像放映室。这里不仅详细介绍了张人亚同志的生平,贡献,英雄事迹,还讲述了张人亚一家人倾力支持张人亚,为党做出了不凡的贡献。
在张人亚党章学堂的影像放映室,一部8分钟的特制纪录片正循环播放。高清修复的历史画面中,1927年的上海街头风雨如晦,青年张人亚怀揣党章文献匆匆穿行的身影,与当代宁波港区万吨轮鸣笛启航的镜头交叠闪现,印证了那句解说词"党章的守护从未间断,只是换了方式"。
这部由学堂联合央视制作的影片,首次公开了张人亚家族珍藏的烈士遗物扫描影像,其中1932年张人亚在中央苏区工作时使用的搪瓷杯上,"革命到底"的刻字仍依稀可辨。还展示1927年中共二大党章原始扫描件 ,红色的收藏章显得格外醒目。
青言承薪火,心语寄山河
在展厅的一个向阳的一侧,有一面贴满了留言和照片的留言板。宁波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小组的两名成员在便笺纸上郑重写下了属于青年的青春寄语,以独特的"对话体"形式完成了一场跨越时代的精神接力。
这面宽约50厘米、高约80厘米的浅黄色毛毡留言板安静地挂在灯光下。墙面上整齐地钉着十几张以前来研学团队或个人留念的照片,以及层层叠叠的留言便条,像一片片承载心事的树叶,见证着张人亚同志守护党章的精神正被一代代延续。墙顶红色楷体字"张人亚党章学堂留言板"有些褪色,却依然庄重。
此外,在张人亚党章学堂内有一个展厅,专门用来存放各式的纪念章。每块纪念章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设计主要采用的粗线条的木刻风格,内容多与劳动、共产党、人民、团结、力量相关,十分符合红色文化主题。小组成员们对这些纪念章进行了拍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册子一一盖下,以纪念张人亚同志的贡献。
青年担使命,行坚志弥真
随着夕阳的余晖洒在张人亚党章学堂的青砖墙上,宁波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小组成员们整理好拍摄的照片、视频等材料,为这次红色研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这一整天的沉浸式参观学习中,小组成员们通过阅读珍贵文物资料、观看沉浸式党课和互动研讨,深刻体悟了"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忠诚与信仰。 张人亚同志用他红色的一生,诠释了对党的信仰的坚守,照亮了新时代青年的信仰之路。
1927年,年轻的张人亚在白色恐怖下,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一叠纸张,更是黑暗中的火种;如今,宁波工程学院的实践团队以轻抚展柜玻璃的姿势,完成的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接力。愿张人亚同志的精神继续在新时代熠熠生光!
通讯员:傅琼瑶 林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傅琼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