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当代青年在历史中感悟革命精神,2025年7月13日至7月22日,山东理工大学“红脉探行,青志逐光”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为期10天的红色研学之旅。实践团成员深入临沂、枣庄、潍坊三市的红色教育基地与革命旧址,通过实地参观、交流学习、调研访谈等形式,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成员来到第一站——临沂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在“华野诞生,功著沂蒙”展区,泛黄的支前统计册与磨损的草鞋无声诉说着“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的军民鱼水深情。在英烈厅中,战士“为了胜利,死又何惧”的日记字迹,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切体会到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铺就和平之路的壮烈。次日,实践团成员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近7万名英烈敬献花束,丁秋生将军等沂蒙籍将领的光辉事迹,让“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更加具象。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革命先烈敬献花束
为牢记沂蒙老区人民对革命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实践团成员抵达红嫂文化博物馆。通过织布机、老照片等实物,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了沂蒙红嫂“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那架沉默的支前织布机,仿佛仍在编织着红嫂们用柔弱肩膀扛起革命重担的岁月。观看《沂蒙新红嫂——朱呈镕》视频后,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嫂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传承。在随后的沂蒙革命纪念馆里,“战地诊所”场景中群众轮流照顾伤员的细节,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精神直抵人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沂蒙新红嫂——朱呈镕》视频
在枣庄市薛城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实践团成员在“抗日烽火燃鲁南”、“铁道飞虎出奇兵”等主题展区通过民国老式蒸汽机火车、老照片等实物与史料,追溯铁道游击队的抗战历程。从“普通人到英雄”的成长轨迹中,成员们仿佛看到了游击队员爬火车、炸桥梁的英勇身影;在“沙沟受降载史册”的篇章里,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铁道游击队精神。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面向游客发放《红色文化认知调研问卷》。在与公众的互动中,实践团成员不仅加深了对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的了解,更坚定了“以青年视角讲好革命故事”的信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民国老式蒸汽机火车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实践团成员在学校团委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潍坊市奎文区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聚焦二战时期的特殊历史。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资料和场景复原,实践团成员们了解了乐道院作为侨民集中营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守望相助的故事。其中,王成汉的事迹尤为触动人心。这位在战争中协助侨民、传递信息的华人,不仅以无畏勇气书写了抗争底色,更用跨越国界的援助行动,生动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王成汉等华人协助者的行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精神高度契合,也让大家对和平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校团委老师合照
红脉永续,逐光不止。这次为期10天的红色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溯,更是一场精神接力。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从不是封存在纪念馆里的历史,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动力。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红脉探行”的感悟转化为“青志逐光”的行动,在学术钻研中传承艰苦奋斗的韧劲,在社会实践中践行无私奉献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团成员将以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与红色精神,让红色精神从纪念馆的展柜中走出,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晨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