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调查无锡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成功经验

发布时间:2025-08-16 21: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蔡司晨 高佳慧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蔡司晨 高佳慧)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深入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流转的具体影响,2025年7月25日至29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连心桥小队”,深入无锡市惠山区基层社区开展专题调研。通过深度访谈社区负责人、实地考察、农户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当地集体土地入市试点运行机制与实践成效进行系统性考察。

图为队员前往农户家中。 应焯钦 供图


深植田野——解码土地入市“钱巷样本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对洛社镇钱巷社区沈书记进行了专题访谈。沈书记详细介绍了该社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核心收益分配机制。作为惠山区首宗成功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案例,钱巷社区创新性地采用“政策引导+民主协商”的模式,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将原有低利用率的工业用地转型升级为住宅用地,成功落地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等系列民生工程。在积极响应政策,实现农村土地利用类型变革的同时,显著提升土地价值、提高集体收益。在谈及项目收益分配时,沈书记指出:项目收益严格按比例分配,30%上缴区级财政,20%归属镇政府。剩余50%的收益则由村集体通过合作社年度分红的形式流向到个体,确保社区建设成果能切实惠及每个农户。”

图为沈书记专访。应焯钦 供图

目前,这一成功实践已被自然资源部遴选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钱巷经验”。

为进一步探究农户在土地入市全过程中的具体参与方式,小队成员深入走访社区农户,询问多方意见:调研发现,钱巷社区通过“公告公示+村民代表会议”模式积极向农户公开集体经济经营成果,有力保障其知情权与参与权;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与农户代表共同协商收益分配方案,实现流程透明化,决策民主化。

破局之法——拓宽赛道与引入活水的双轨策略

现阶段,钱巷社区土地入市的创新实践业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集体资金利用效率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趋显现。钱巷社区土地入市的进一步深化仍面临着集体资金”存量盘活”不易与”增量创造"动力不足的双重困局。沈书记坦言:“自2004年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以来,虽说农户分红稳定。但合作社资金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资金稳定性得不到保障,无法支持合作社长久发展。当前,如何盘活集体资金、提升‘造血’能力,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土地入市水平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此问题,“连心桥小队”成员结合经济学专业知识,提出了“探索拓宽合作社投资领域”、“审慎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等建议,广泛获得了社区干部的积极回应。

躬行致远——三重合力下的改革新篇

实地调研结束后,团队系统梳理了访谈记录、问卷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围绕“社会资本流动如何优化土地入市收益分配”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团队无锡分队队长王怡欢总结道:“钱巷案例充分证明,深化土地入市改革、实现收益最大化,关键在于政策支持、基层实践创新与农户有效参与的‘三重合力’。”目前,团队正着手撰写调研报告,系统提炼“钱巷模式”的可推广路径与关键要素,为同类地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沈书记对此表示期待,并强调:“案例的成功,既需符合社区实际、充分反映农户意愿,也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不断完善。”


图为队员合照。 应焯钦 供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连心桥小队”全体成员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使命,为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路径注入了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佳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