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8月1日,南通大学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海南分队深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中心学校,开展为期12天的暑期支教活动。依托海南省"美在心灵"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协会平台,团队成员聚焦黎族、苗族文化传承,为一至四年级学生设计手工、非遗体验等特色课程,累计服务30余名山区儿童,以创新课堂架起民族团结桥梁。这场跨越山海的支教行动,不仅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和欢乐,更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一、 指尖技艺,活化民族瑰宝
支教团队开设“民族文化工作坊”,将苗族银饰制作、黎族织锦等非遗技艺转化为适合儿童的手工课程。志愿者王雪颖在指导孩子们制作苗族特色斜拉桥模型时,不仅讲解建筑原理,更生动阐释桥梁在促进民族交流中的象征意义。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兴趣盎然,认真拼接部件,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一位黎族小朋友完成作品后兴奋地说:“这座桥就像我们和苗族小朋友的友谊,以后要去苗寨看看真正的斜拉桥。”
图为分队成员王雪颖指导孩子们制作苗族斜拉桥模型。王雪颖 供图
二、 融合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团队在课堂设立“感恩乐学”红色故事角。志愿者为低年级学生讲述革命英雄事迹,如董存瑞的故事。当讲到感人瞬间,孩子们神情专注,深受触动。一位黎族学生联想到本民族文化,主动分享:“爸爸说我们黎族的山歌里也有这样的勇士!”志愿者敏锐捕捉这一契机,创新融合红色教育与民族文化,后续带领孩子们学唱蕴含勇毅精神的黎族山歌,使红色精神与民族文化在课堂交相辉映。
图为分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红色故事。王雪颖 供图
三、 分层教学,激发创造潜能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团队实施分层教学。对一、二年级学生,志愿者采用“趣味引导法”,将手工课分解为多个生动小环节,保持其专注力。面对三、四年级学生,则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创意激发”课程,在教授传统技法基础上,鼓励孩子们融入个人创意。志愿者们耐心指导,孩子们积极参与,低年级学生顺利完成基础作品,高年级学生则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手工作品,课堂氛围活跃有序。
图为分队成员为孩子们授课。王雪颖 供图
图为分队成员在牙叉中心学校合影。王雪颖 供图
结语:播撒种子,共绘团结画卷
12天的支教活动圆满结束,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情谊。在结课仪式上,孩子们用质朴的语言写下感谢卡,表达了对知识和陪伴的珍视。本次支教行动不仅传递了知识,更通过特色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深植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南通大学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海南分队将持续秉持“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走进更多民族地区,以教育为纽带,助力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撰文|陈晓彬
图文|王雪颖
审核|姚良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晨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