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暑期实践队赴卓尼县开展“藏乡携手传薪火,华夏连心铸国魂”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6 09: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来康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长安大学暑期实践队赴卓尼县开展“藏乡携手传薪火,华夏连心铸国魂”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冯溦)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8月13日,长安大学“藏乡携手传薪火,华夏连心铸国魂”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追寻红色足迹:红色丰碑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印记

实践队走进,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实践活动,深入学习红色历史,同现场工作人员积极交流,深入挖掘杨土司革命事迹背后的精神内涵。实践队首站走进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同学们通过细致参观馆内陈设,与馆内工作人员深入交流,系统了解了卓尼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第二十代土司杨复兴在革命时期投身正义事业、全力支援抗战、英勇无畏献身的感人事迹。一件件展品、一段段史实,生动诠释了革命先辈崇高的家国情怀和为国家、民族利益舍生取义的无畏担当,有力印证了各民族在危难之际命运与共、团结奋斗的历史篇章。实践队宣传员魏弘在现场进行了以“洮水悠悠传薪火,民族同心共筑梦”为主题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宣讲录制,以实际行动落实“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实践目标。

行走的教科书: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卓尼经验”

在卓尼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馆,实践队开展了系统的参观学习。实践队指导老师田启良担任本次参观的讲解员,他从历史维度深入剖析,为队员们讲解了卓尼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和生动实践。从红军长征途经卓尼播撒民族团结火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程中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从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到多元文化交融共筑精神家园,实践队全面了解了卓尼县依托“五大文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县域发展全过程,着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高地”的宝贵“卓尼经验”。这些鲜活的实例与故事,成为队员们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蕴的“行走教科书”,有效激发了新时代各青年学子投身于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体验洮砚非遗:在石与墨的交融里赓续文化根脉

实践队实地探访了中国洮砚电商中心,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卓尼县洮砚协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卢保胜先生为队员们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讲解,深入阐释了洮砚的悠久历史、独特工艺和艺术价值。卢会长在谈及当前洮砚技艺传承面临技艺断层、市场拓展等挑战时强调,“需要年轻一代的我们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担当起接续文化根脉的责任”,引发了队员们的强烈共鸣和对非遗保护传承的热烈讨论。随后,洮砚雕刻大师洪绪龙先生现场展示了精湛的雕刻技艺,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温润如玉、呵气成墨”的特质与魅力。通过本次非遗参观体验活动,队员们亲身体验到传统工艺的“温度”,深刻领悟到“匠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坚守,对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引领下,新时代各族青年如何赓续中华文脉,更好担当起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图为非遗传承人现场为实践队展示洮砚制作

本次长安大学“藏乡携手传薪火,华夏连心铸国魂”社会实践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并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实践队队员也将以此次“卓尼之行”为起点,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者,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来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