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李孟瑶、卢芊羽、刘润梓) 近日,为切实提升聋人群体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河南工业大学“豫途有声”实践团队奔赴重庆开展聋人法律服务专题调研与实践,团队走访了“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唐帅所在的重庆华代律师事务所,还深入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与全国首个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的师生一同探讨聋人法律服务面临的困境以及破局之道。
山城问道:对话手语律师标杆唐帅
实践团队抵达重庆后,第一时间前往重庆华代律师事务所,拜访了被誉为“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的唐帅律师,就聋人群体法律服务现状展开专题调研。唐帅律师首先对大学生们关注聋人法律服务的热情表示赞赏。他结合十余年代理聋人案件的经验,深入剖析了当前聋人群体面临的法律服务困境,还耐心地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
“沟通障碍是最大的难题”唐帅指出,“地方手语与通用手语存在差异,这使得司法案件中的翻译工作变得格外复杂。”因此,大多数聋人在与司法机关沟通时,不得不依赖手语翻译人员,这导致了手语翻译人员在沟通中拥有过大的自主权。他还列举了一起刑事案件,在这起案件中,手语翻译的误译险些让当事人被判定为有罪,以此向团队成员进行说明。同时他特别强调,部分不法分子会利用聋人对法律程序的不熟悉进行欺诈,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他表示,这种现象亟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图为团队成员与唐帅律师沟通交流场景
团队成员也反馈了前期实践中遇到的的问题,咨询唐律师关于聋人“黑户”和家暴帮扶问题的难题。部分被收养的聋人由于沟通障碍和证明材料缺失,长期无法在收养地落户,成为无法办理户籍的“黑户”。唐律师对此建议采取多部门协同的“特事特办”模式。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全方位的援助机制。
学府论剑:共探“法律+手语”人才培养新模式
带着唐帅律师带来的启示以及团队基于自身实践的反思,团队成员前往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进行交流学习。这里设有全国首个以“法律+手语”为特色的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旨在培养既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手语翻译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双方围绕手语与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为实验班负责人讲述手语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班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其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体系将扎实的法学专业教育、系统的手语技能训练、手语普法素材的拍摄宣传以及深入聋人社区开展长期实践有机融合。法律与手语融合的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据介绍,该实验班的第一届学生在2024年已毕业,在38名完成学业的同学中,有12名表现优异的学生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手语翻译水平,成功入选了重庆市专门设立的聋哑人法律援助手语翻译人才储备库。
团队表示,这种创新培养模式为解决手语法律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将把相关经验带回河南,推动河南本地聋人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河南工业大学团队则分享了在郑州与聋人协会、特殊教育学院联合开展普法宣传和个案援助工作的经验,尤其提及在处理复杂案件时面临专业人才支撑不足的挑战。
双城协奏:无声世界的权益之路
根据以上走访调研经验,团队前往特殊教育学院进行反诈普法宣讲。宣讲现场,团队成员结合与听障人士相关的典型电信案例,深入浅出剖析诈骗者利用弱势群体信息闭塞、防范意识薄弱的心理,以及受害者因渴望帮助、轻信他人产生的盲从心理,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听障学生建立清晰的风险认知框架。
▲图为团队成员面向聋生进行手语普法宣讲
同时,为改变传统普法枯燥且知识接受度不高的缺陷,团队设计了“反诈小剧场”情景模拟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抢答中加深对诈骗套路的记忆,既增强了普法内容的趣味性,又通过即时反馈提升了知识吸收的时效性,切实筑牢特殊群体的反诈防线。
正如唐帅律师所说:“聋人除了听不到,什么都能够做到。”这句话不仅是团队重庆之行的动力源泉,更是所有致力于聋人权益保障事业者共同的行动号召。团队成员将总结此次实践的经验,继续从事聋人手语法律服务事业,为无言者维权,替无声者发声!(通讯员 李孟瑶 卢芊羽 刘润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孟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