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原点解码精神基因 以青春实践书写振兴新篇——宿迁学院“宿青说”青耘小岗实践团探寻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5 22: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馨月   阅读 6.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张馨月)2025年7月末,小岗村绿意葱茏,改革的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持续葳蕤生长。宿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宿青说”青耘小岗实践团的青年学子踏足这片“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用5天时间完成了一场从精神溯源到实践破题的青春修行。团队以“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为使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探寻改革精神的当代密码,书写青年与乡村共生共荣的时代答卷。

一、精神谱系的当代解码:从历史符号到实践动能

在大包干纪念馆那方褪色的契约书前,18枚红手印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敢闯敢试”精神的生动注脚。雷松林博士与李锦柱书记的专题讲解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小岗精神的深层谱系——从“包干到户”的制度突破,到沈浩同志“六载扎根”的实干坚守,再到如今“三产融合”的创新探索,小岗精神始终在回应时代命题。实践团成员在沈浩陈列馆驻足良久,村民挽留沈浩的红手印申请书,让“担当”二字有了具象的温度。这种精神解码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回顾,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改革从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依然焕发着强大动能。

▲图为实践团队参加当年农家思政情景课

二、乡村振兴的实践辩证法:在调研中把握发展逻辑

实践团的脚步遍布小岗村的田间地头与产业基地,形成了一场深度的“乡村发展观察”。在百亩无土栽培葡萄园,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实现价值跃升;盼盼工业园“农产品深加工”的增值逻辑清晰可见;电商基地的直播间里,“互联网+农业”正打破乡村发展的空间壁垒。成员们与研究站站长座谈时发现,小岗村“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赋能”的路径背后,是对“守牢底线”与“闯出新路” 的辩证把握——既坚守粮食安全的“红线”,又通过特色种植、品牌打造拓宽致富路。这些调研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复杂性、系统性的深刻认知,让“纸上谈兵”转化为“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图为实践团队在电商直播基地体验带货助农

三、青春价值的立体生长:从见证者到传承者的蜕变

5天的实践是一场多维的成长洗礼。生态农业园的除草竞赛中,汗水浸透衣衫的体验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有了切肤之感;篮球友谊赛的协作拼搏与文艺汇演的活力绽放,让团队凝聚力在互动中悄然生长;凤阳花鼓的鼓点里,非遗文化的魅力唤醒了青年的文化自信。更深刻的蜕变发生在精神层面:从初到小岗时对“改革第一村”的好奇与崇敬,到离村时对“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精神的主动认领。实践团负责人张馨月在小岗村青年论坛上发言:“大家带不走小岗的泥土,但带走了‘敢闯’的勇气;带不走稻浪的清香,但带走了‘实干’的信念。”这种蜕变,让青年学子从乡村振兴的“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从改革精神的“见证者”成为“传承者”。

▲图为实践团队负责人在小岗青年论坛上进行成果汇报总结发言

离村那日,微风拂过稻田,也拂过实践团成员年轻的脸庞。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日志里的文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将小岗精神融入青春血脉,用专业知识回应乡村需求,让“敢闯敢试、实干担当”的基因在更广阔的乡村大地生根发芽。这场小岗之行,终成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永恒注脚。

(通讯员 张馨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