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柚运河行 ——南京邮电大学学子探索大运河文化带中的民族团结印记

发布时间:2025-08-15 17: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华雅敏   阅读 5.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王宁)2025 年 8 月,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红柚运河行” 团队的成员们踏上了民族文化调研之旅。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探索,更是高校学子践行民族团结使命的生动实践。悠悠华夏,文明如歌,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实践队的同学们奔赴常州、无锡、盐城等地,沿着运河蜿蜒的足迹,走进常州红香芋合作社的田野、无锡市新安花苑第二社区的街巷、盐城田家炳中学的校园,采访运河文化中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贡献者,探寻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书写的动人篇章,感受多民族团结共荣的磅礴力量。

红香芋藤蔓间的合作社:一颗芋艿串起民族共富路

在常州红香芋合作社的田埂上,一簇簇翠绿的红香芋藤蔓下,藏着一个关于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动人故事。从昔日的军粮作物到如今的国家名特优农产品,这颗圆润饱满的红香芋,不仅撑起了一条年产值可观的产业链,更成了串联起汉、布依、苗等多民族情谊的纽带。

“我父亲当年创办合作社时,就想着让地里的红香芋能多换些票子,让乡亲们日子宽裕点。”合作社负责人蔡冬生的话语里带着对传承的敬畏。从工业领域转身扎根农田,他带着现代经营理念,为这颗有着悠久历史的红香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他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并投入300多万元新建芋粉加工车间,开发香芋面条、团子、米酒等10余种衍生品,提升红香芋的附加值,解决了建昌红香芋季节性销售的空白,推动一亩地的收益抵过10亩稻麦,让“土疙瘩”变成了“金宝贝”。如今,合作社的红香芋产业链上,活跃着各民族农户的身影。他们跟着技术员学科学种植,在加工车间里协作忙碌,从田头到餐桌,共同守护着这份“舌尖上的财富”。

“给少数民族乡亲的收购价,每斤多两毛。”这个看似微小的决定,背后藏着对民族同胞的深情。合作社推出的“三优先一提高”政策,像春日细雨滋润着各族农户的心:少数民族农户优先参加技术培训,优先获得资金扶持,产品优先收购,收购价再提高一截。仅此一项,每亩地就能为少数民族家庭多增收约600元。几年前,苗族农户谢中淑家还靠着几分薄田勉强糊口,合作社不仅送来了无偿帮扶资金,技术员更是手把手教她种植技巧,产品成熟后不论市场行情如何都保底收购。如今,谢中淑家不仅买了新车,子女也顺利成家,日子过得像蒸透的香芋团子,软糯香甜。布依族陈大叔家也一样,在合作社的帮扶下,从“愁销路”到“稳增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图为采访常州市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东升

在当地,各民族早已因婚嫁、劳作打成一片。“平时谁也不会特意问对方是哪个民族,一起下地、一起唠嗑,亲得像一家人。”一位农户笑着说。合作社的田间地头,更是民族融合的生动缩影。汉族技术员教苗族农户防治病虫害,布依族大姐向汉族媳妇传授香芋团子做法,各族乡亲在共同劳动中交流技艺,在分享丰收中凝聚情感。正如理事长蔡冬生常说的:“56个民族就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才结实。这红香芋,就是把我们串在一起的线。”

图为走访“红香芋”协会

运河古渡旁的校园:一堂课连起民族团结心

当天山脚下的学子跨越四千公里来到盐城,一条由历史运河与教育者心脉共同浇灌的民族团结之路悄然延展。二十年来,盐城田家炳中学新疆班以“盐城妈妈”的亲情实践为桥,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活样本,让京杭大运河的精神基因通过教育的活水,流向新时代的民族团结纵深。

在多年的新疆班管理中,盐城田家炳中学通过双向文化调适打破隔阂。饮食上,学校保障清真餐窗口的同时设立融合窗口,本地盐水虾与新疆烤包子同台飘香。生活关怀上,汉族教师带学生回家过年过节,“盐城妈妈”成为跨越天山的亲情符号。

盐城串场河作为大运河盐运体系的重要支线,见证了“盐城因盐而兴”的历史。针对新疆学生对水的特殊情感,学校用地理之水激活文化之水与民族之水。溯源之水:赴串场河古码头遗址,触摸运河漕运船闸石基,理解盐城的历史;生态之水:在运河生态课程中解析“傍水而居”的生存智慧,引申各民族顺应自然的中华文明共性;红色之水:结合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铁军精神”展陈,筑牢命运共同体记忆。

二十年间,新疆班从封闭管理发展为全面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共同就餐的融合模式。暑期家访跨越2万公里,2022年毕业生在喀什的聚会中,各族学生相聚至凌晨,成为民族情谊的鲜活注脚。针对深化融合,学校提出“代理家长制”,让本地家庭深度参与学生关怀,增加跨民族协作实践。当研学途中学子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默哀,当莎日娜脱口喊出“盐城妈妈”,这些瞬间已化作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丰碑。

图为采访田家炳中学新疆班促进者王盐平主任

盐城实践昭示民族共同体建设需借力文化符号具象化。运河作为穿越时空的活态遗产,其“沟通南北、融汇百川”的特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当“盐城妈妈”的呼唤回响在伊犁河谷,历史水道的共生基因,正在新时代的信任长河中延续。

江南水乡里的民族情:一个社区架起民族共融桥

当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多民族聚居的多元文化在无锡新吴区新安花苑相遇,一条由党建引领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共同浇灌的民族团结之路悄然延展。多年来,新安花苑第二社区以“一核三轴四治”工作体系为桥,书写着社区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活样本,让江南水乡的包容精神基因通过社区治理的活水,流向新时代的民族团结纵深。

在多年的社区建设中,新安花苑第二社区通过多维度的文化融合打破隔阂。生活上,社区打造“民族百艺坊”,将各民族的舞蹈、美食、编织、布艺等文化元素汇聚一堂,汉族的刺绣与少数民族的编织技艺同台展示。交流平台上,汉族居民与少数民族居民携手参与技能培训,共同提升就业能力,“社区能人”成为跨越民族的亲情符号。

无锡新吴区新安花苑周边的水乡文化,见证了“江南水乡因水而兴”的历史。针对少数民族居民对家乡文化的特殊情感,社区用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激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在“民族百艺坊”中,各族居民共同制作手工艺品,触摸民族文化根基,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各族居民一起参与社区活动,分享美食与技艺,引申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社区共性;结合社区内的红色文化资源,筑牢民族团结共同体记忆。

图为采访无锡市新安花苑第二社区负责人

多年来,社区从单一的少数民族活动发展为全面融合的社区活动模式。结对帮扶跨越民族界限,2024年社区举办的民族文化节中,各族居民欢聚至深夜,成为民族情谊的鲜活注脚。针对深化融合,社区提出“石榴籽工作室”,让社区各方力量深度参与居民关怀,增加跨民族协作实践。当社区居民在“民族百艺坊”共同制作手工艺品,当少数民族居民在社区活动中脱口喊出“社区就是我的家”,这些瞬间已化作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丰碑。

图为采访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代表

通过实地调研与面对面访谈,学生们深入民族地区,与民族工作者携手,多维度剖析民族工作现状,直面挑战,探寻解决之道。他们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价值与发展潜力,以实际行动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此次调研,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团结意识的深化与升华。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青春之笔书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文| 王宁

图片| 顾佳凝 邵昕宇 华雅敏

审核| 华雅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华雅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