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务院2024年1月1日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深入探索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治理的有效路径,2025年7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法政学院筑网育林实践队走访了溧水区妇联,实地了解其创新实践。区妇联主任李怀宇及相关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他们如何构建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防护网的工作理念与具体行动。
▲图为“筑网育林”实践队合照
李怀宇主任介绍,面对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溧水区妇联以“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核心,积极履行维权服务、矛盾调解、监督保障等职能。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妇联联合教育部门常态化开展“反网络欺凌主题班会进校园”,通过案例剖析和互动讨论,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认清欺凌危害。同时,与法院共建“心理评估机制”,实现“立案即介入”。一旦法院受理相关案件,妇联立即启动配套心理支持,为涉案的未成年人(无论受害者或加害者)提供专业疏导,确保其平稳度过司法程序。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李主任的采访画面
“家校社联动”是溧水妇联治理网络欺凌的核心策略。社区家长学校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学会识别孩子可能受欺凌的信号,如突然卸载社交软件、回避手机、情绪低落或拒绝上学等,并掌握沟通技巧、电子取证方法及与校方、警方沟通流程。实践表明,参与培训的家长,其孩子主动求助比例显著提升。家校社共育实践基地成为重要枢纽,常态化组织反欺凌经验交流。线上服务平台则为家长和孩子提供24小时咨询通道。在具体处置中,形成了“学校调查 + 妇联心理疏导 + 同步家长工作”的闭环模式,确保联动高效运转。
▲图为李主任为队员介绍“家校社联动”内容落地情况
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解释,针对不同需求,妇联推出了多项特色措施。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树洞信箱”,鼓励受欺凌孩子勇敢求助,专职社工每周开箱并及时响应。对于已受伤害的孩子,建立规范干预流程:由社工快速评估后,根据需要转介至专业机构治疗,并辅以家庭团体辅导,帮助重建健康的家庭沟通模式。技术防护方面,招募“社区数字守护员”志愿者,重点为留守儿童及老年家长家庭上门安装“护苗盒子”路由器插件,自动过滤不良信息,去年已惠及1800多户家庭。对于特别抵触外界帮助的家庭,妇联巧妙联合社区医生,以“健康随访”名义上门观察,降低介入阻力。对于遭受如诱骗隔空猥亵等严重伤害的女孩,由女性工作人员全程跟进,避免二次伤害,并创新采用绘画方式表达替代反复口述,由专业人员解读,最大限度减轻心理创伤。
▲图为实践队队员记录李主任介绍项目特点
李怀宇主任坦言工作中仍面临困难:部分家长观念滞后,轻视网络欺凌危害,甚至拒绝配合;妇联及社工因无执法权,在固定电子证据、协调平台时需反复对接相关部门,协调成本高效率受限。她强调根治问题亟需源头发力:推动所有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服务在注册时强制开启技术可靠、不易破解的“青少年模式”;同时强化监护人责任,系统需能有效追溯至监护人,对发生严重、持续网络欺凌行为的,依法依规将相关记录关联监护人信用或责任,以督促其履行监管职责,从源头过滤风险。
溧水区妇联正通过扎实且充满温度的举措,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更安全清朗的网络成长空间。“筑网育林”实践队也将持续关注,积极参与,为共建清朗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通讯员:杨泉燚、肖雨暄、余艳、严沁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泉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