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解晓晶、张耀尹)鎏金般的日光倾泻在安居古城蜿蜒的青石板路上,青砖黛瓦间,湖广会馆传来余音绕梁的戏曲唱腔。2025年7月,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少云忠魂继,安居文脉传”三下乡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步履匆匆,穿梭于雕梁画栋之间,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青春活力。为全面贯彻“五个一”工作要求,他们秉持“办好一件惠民实事”的初心,积极响应安居镇的号召,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高校学子服务地方、传承文化的青春篇章。
(图为湖广会馆二楼内景)
古戏台上:传统与多元艺术碰撞
上午十点,湖广会馆的戏台上早已好戏连台。戏曲演员身着精致戏服,头戴特色头饰,以优美唱腔和灵动身段演绎经典川剧选段,慷慨激昂与缠绵悱恻的曲目交替上演,台下观众沉醉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好戏间隙,魔术表演惊艳登场,魔术师手持白绸轻轻一挥,笼中白鸽骤然腾空,引得观众们惊呼连连;随后的舞蹈表演更是点燃全场,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者以轻快舞步踏响古戏台的木板,飞扬的裙摆与古建筑的飞檐翘角相映成趣,让观众在传统与灵动的碰撞中感受多元艺术的魅力。
(图为湖广会馆二楼川剧表演)
茶区内外:新奇体验与民意收集
戏台旁的茶区同样人气旺盛,实践团的成员们化身“茶艺师”,正忙着为茶客们冲泡香茗。他们娴熟地完成温杯、投茶、注水、出汤等步骤,将一杯杯香茗小心地奉到茶客面前。大家围坐在古旧的茶桌旁,在茶香袅袅中交流互动,体验着传统茶饮的仪式感。成员们借着奉茶的机会,与群众唠家常、听建议,认真记录着大家对古城建设的想法,从“增加特色文创售卖,传承古城韵味”, 到“优化戏曲表演场次,延续非遗薪火”,每一条意见都被成员们仔细誊写在笔记本上,让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在茶香中交织落地。
(图为三下乡实践团成员为茶客奉茶)
会馆各处:志愿服务与文化感知
活动现场,同学们的身影活跃在各个角落:有的协助会馆工作人员整理散落的茶具,将青花瓷茶杯、茶托一一归位;有的在入口处引导游客,提醒大家注意脚下台阶;还有的拿起抹布,仔细擦拭着积了薄尘的木质茶桌和座椅。“这些孩子们太给力了!有他们帮忙,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游客的体验也更好了,”负责会馆管理的工作人员忍不住赞叹道。在与当地群众的交流中,同学们还听到了许多关于湖广会馆的老故事 —— 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湖广籍商人的重要聚集地,戏楼的木雕、砖雕里都藏着当年的商贸传奇。这些鲜活的历史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传承文脉不仅是保护古建筑,更要让文化故事在当下“活”起来。
(图为三下乡实践团成员与茶客合影)
青春担当:文旅融合与未来展望
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以专业所学为笔,以实践行动为墨,在古城的街巷间勾勒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图景。他们用脚步丈量古城土地,用智慧破解发展难题,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学子服务地方建设、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与担当。从清晨的文化体验到深夜的项目研讨,从街头的志愿服务到幕后的创意策划,点点青春微光汇聚成河,在安居古城文脉传承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出独一无二的时代光彩。
未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少云忠魂继,安居文脉传”三下乡实践团还将持续深耕安居古城,他们计划将收集到的建议转化为实际行动,联动多方力量推动古城文旅升级,让青春力量在延续古城文脉、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更多动人篇章。他们还将利用外语专业优势,拍摄并制作双语宣传片,在海内外网站及平台进行精准投放,让安居古城的历史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听见中国古城的故事,让青春的热情与古老的文明在跨文化对话中擦出更绚烂的火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耀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