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蛙“乡”伴 沃野“生”金——深大学子赴深汕特别合作区稻蛙农业开展调研学习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4 10: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逸韩   阅读 6.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谢逸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生态农业发展日益成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力量。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深圳市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部署,近日,深圳大学“脊趣智行·振脊兴乡”团队走进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大安村,团队调研了深圳市深汕华瑜良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旨在探究农业科技赋能乡村产业的路径与生态农业的运营模式。团队与基地负责人钟梓源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其特色生态农业项目。

生态之选:从“餐桌到餐桌”的完整闭环

在种植基地,钟梓源就项目的创立、核心模式、经济效益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分享。以厨余垃圾处理为出发点,黑水虻以厨余垃圾为食,稻田里的黑斑蛙又以黑水虻为食,黑斑蛙亦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形成了从“餐桌到餐桌”的完整闭环,生态稻蛙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据钟梓源介绍,基地虽拥有大面积土地资源,但土质相对贫瘠,传统水稻种植产值有限。稻蛙共生模式在深汕合作区优越的生态和政策环境下展现出巨大潜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基地负责人钟梓源展开讨论 通讯员 丘芮嘉 摄

效益之变:一亩地的多样化产值之路

钟梓源提到,稻蛙农业带来三大好处:一是经济效益更高,同为一亩良田,稻蛙农业除了出售水稻,广受欢迎的有机黑斑蛙也“招财”不少。稻蛙共生后一亩地的收益可以达到单纯出售水稻的20倍。二是改善土地,实行稻蛙共生的农田有机质提升约35%,务农先润土,为将来的种植养好土壤。三是生产品种更多,借助水稻收割后的肥厚土壤,可以快速发展多样化有机种植,更是给餐桌增添几分选择。

实践团成员在钟梓源的带领下,走进大安村稻蛙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的田间地头。田地间一个个绿色的防逃网罩住一片片水稻,既可以防止稻蛙逃离田地,又可以预防飞鸟啃食水稻。田埂边的水洼中,数只肥硕的黑斑蛙正在寻机觅食。看到这种种植模式后,队员们深深感受到农民的智慧,切身体会到科技给农业的赋能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在田间参观 通讯员 温俊渠 摄

参观途中,钟梓源还带领团队成员摘取沿途的龙眼。钟梓源摘下一大把圆润饱满的龙眼送给了团队成员,许多成员也纷纷亲身自己动手摘,感受收获的喜悦。现场气氛轻松愉快,大家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田地参观。此次调研是一堂生动的现代农业实践课。队员们认识到,“稻蛙共生”模式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不仅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展现出科技赋能农业、提升综合效益的巨大潜力。通过与一线人员的深入交流,队员们更直观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增强了服务社会、扎根基层的责任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逸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