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韵——助力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街道乡村环境设计与改造绿色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4 12: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焱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23日,艺术与设计学院“绿界兴村”实践团在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下,来到鲘门街道。首日调研聚焦了解深汕文化特色、村落环境改造设计、海湾小镇文化三个方面,以三方面为开始,从规划设计维度解读渔镇振兴的深层逻辑,并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聚焦民新村、红源村以及红泉村三个主要村落的口袋公园设计,制定对应的设计方案。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鲘门街道负责人合影

在玉海湾,由于台风的后展韧性,安全生态促平衡。经历台风 “韦帕”洗礼,沙滩曾现花蟹贝类吸引居民赶海,展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力。为保安全,岸边已设警示牌。当地更通过建设生态护岸、设置人工鱼礁等举措,平衡海洋生态保护与适度旅游开发。

图为玉海湾沙滩

而排角村近日则通过 “渔业+”转型焕发古村活力。“南海珍珠”排角村以废弃渔船造花盆、珊瑚石砌民宿等创意改造惊艳亮相。依托“渔业+文化体验”(如捕捞、织网),游客量持续攀升,旺季民宿入住率达70%以上。但老建筑修缮缺资金、传统技艺存失传风险及旅游季节性等问题仍需破解。

图为排角村沙滩

7 月 25 日,艺术与设计学院 “绿界兴村” 实践团继续在鲘门街道,对民新村、红源村以及红泉村口袋公园展开实地调研,为环境改造与景观设计助力,为当地村民打造更加舒适、美观、实用的人居环境。

图为成员在进行实地调研

在民新村,实践队发现村内公共空间狭小且布局混乱,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村民休闲娱乐场所不足。部分区域存在垃圾清理不及时、墙面破旧等问题。

调研现场中,实践队成员们细致观察发现,村内水系周边杂草丛生,水质欠佳,亟需生态化改造。传统岭南建筑风格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魅力减色。

红泉村东北角的口袋公园生态改造初显成效,但功能单一,缺乏系统规划。

团队成员查看了公园内的植被生长情况、设施完好程度以及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还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对现有公园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改造的期望。居民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为实践队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成员们已对各个口袋公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未来,团队将充分结合调研所得,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融入创新元素,注重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协调统一,力求将设计之力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让乡村在生态、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中绽放新颜。

图为待开发区域

图为成员与当地负责人进行采访交流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实践团对三个主要村落的口袋公园进行了设计和规划。民新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鲘门独特的海洋风貌,核心需求是融入一点中式风格、严格控制成本、有效吸引村民使用,并增设遮荫的亭子和廊道。

  

图为民新村口袋公园规划平面图

图为民新村口袋公园效果图

红源村口袋公园设计则以 “耕读静思,悦动活力”为核心理念,设计聚焦全年龄段村民需求,通过两大功能板块构建活力枢纽。

图为红源村平面示意图

 

图为红源村广场效果图

图为红源村秋千区效果图

红泉村空间规划为娱乐区、轮胎花园、休憩区与村落宣传栏四大板块,结合村庄现有的红砖、海滩沙土及废弃轮胎等可持续性在地资源。

图为红泉村平面示意图

图为红泉村效果图

结语

广东财经大学“绿界兴村”实践团赴深汕合作区鲘门街道开展三下乡活动,以红泉村“口袋公园”微更新为切入点,深入调研并提出设计建议。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和交流,理解“百千万工程”背景下乡村生态治理与空间活化的需求,助力“共享菜园”等小微空间提质增效。

红泉村从荒废地块转变为生态与实用结合的口袋公园样板,成为“绿美广东”建设的生动实践。广财学子以专业赋能乡村,用行动响应时代,每一次测量、设计和研讨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设计与公益同行、知识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持续跟踪鲘门发展,推动更多小微空间焕新,助力深汕合作区建设美丽乡村,让生态与文化交融共生。

文案|徐诗睿

图源|绿界兴村全体成员

审核| 马越、王仲伟、陈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