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普通话推广与非遗文化保护协同发展,7月,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普话先锋”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顺河街道戏楼后街社区、东大街社区,聚焦普通话知识讲授、推普技能+、非遗文化与娱乐活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乡村语言,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图为推普工作圆满完成
夯实语言根基:普通话成为乡村“沟通钥匙”
实践团率先开展普通话教学课堂,讲授普通话语言理论知识,培养新时代的青少年人才。在普通话课堂上,团队成员以“认识普通话”为起点,向孩子们讲解普通话的定义、区分普通话与方言的不同、强调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为了打好普通话学习基础,志愿者们创新设计声韵母儿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一对一纠音辅导,带领大家攻克平翘舌、前后鼻音等难关。为丰富课堂内容,帮助青少年更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团队成员开展了“成语接龙”“语音播报员”“相声语言花样多”“方言普语绕口令”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感受语言不同运用的独特体验。他们的眼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及对语言的好奇。在语言课堂上,普通话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青少年的语言能力,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乡村振兴培养优秀的青少年人才
▲图为推普工作中各位成员向孩子们趣味授课
创新“推普技能+”:语言学习融入生活场景
团队成员聚焦提升农村文化水平,建设高素质乡村,进行“推普技能+”活动。针对当地青少年的语言应用需求,志愿者们分别开展“防溺水”“食品安全”“夏日消防”“交通规则”“急救知识”等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垃圾分类”“天气气象”“法律认知”“防邪教”等主题班会,将其设计为普通话学习的任务情境,带领青少年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从交通安全的情景对话到消防逃生的要点总结;从“小小气象员”的天气播报到法律条文的朗读训练,普通话学习被嵌入生活的各个场景。“切实感受到了普通话的实际运用”家长们纷纷向团队成员表述。场景表达中,团队旨在训练青少年的词语搭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术语运用能力,致力提高乡村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推动高素质乡村建设。
▲图为成员们对孩子们进行场景表述训练
非遗娱乐共舞:语言传承焕发文化魅力
▲图为孩子们欢喜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实践队依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与社区工作人员携手主动开展普通话交流沙龙活动,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团队巧妙将竹扇编制、苗族扎染、植物拓印、传统折纸、刮蜡画、等非遗技艺融入活动中,开发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文化特色产品。扎染的非遗冰箱贴,竹条编制的团扇,增强了青少年对乡村文化的认知认可。动手实践中,孩子们用普通话解读传统文化内涵,表述创作思维,娱乐活动成为了语言学习的“催化剂”,交流想法的过程自然提升了语言表达的流畅度。普通话学习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理论传授,而是成为连接文化、情感、社交的纽带。语言学习结合非遗传承,推动乡村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助力打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色乡村。
▲图为成员们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沉浸在趣味学习当中
语言的力量不仅在沟通,更在于唤醒文化自信。乡村儿童能以流利的普通话讲述家乡故事,非遗技艺能通过标准语言广泛传播,普通话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隐形翅膀”。青少年的语言之光,正照亮着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未来。
活动|“普话先锋”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
撰稿人|郭任娅
图片|王鑫鑫、张凯欣
指导老师|范喜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有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