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学子探凉州非遗:千年贤孝,青春寻根

发布时间:2025-08-24 10: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天佑   阅读 9.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大学生云报8月233日讯(通讯员 梁天佑) 在兰州大学团委与学院的支持下,暑假期间,兰州大学“凉州贤孝-田野探微”暑期实践团深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开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的系统调研与深度访谈。他们走访文化馆、走进传承人家、聆听街头汇演、对话盲艺人母子,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了凉州贤孝的传承现状、艺术特色与当代困境,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播与活化。

01 初识贤孝:千年古韵,劝善向贤

实践团首站抵达凉州区文化馆,初步了解了凉州贤孝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这项起源于古凉州佛教俗讲的说唱艺术,以三弦伴奏,以凉州方言演唱,内容多讲述贤士孝女、英雄忠臣的故事,旨在教化人们“处世为贤,居家尽孝”。团队成员翻阅珍贵唱本,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深切感受到凉州贤孝作为“活态史书”的文化分量与乡土情感。

02 传承人之声:半生坚守,一心传艺


实践团专访了省级传承人董永虎老师。他从12岁开始学艺,历经泥瓦匠、教师等多重身份,却始终未放下三弦。董老师不仅传承《七夕》《七彩丹霞》等经典曲目,还创作《凉州贤孝唱改革开放》等新篇,积极推动贤孝进校园、上新媒体。尽管面临受众老龄化、艺人减少等现实困境,他仍坚持收徒传艺,组织演出,致力于让贤孝“走出凉州、走向世界”。

▲图为实践团与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永虎及其弟子合影

03 学徒心语:从听到弹,以情传薪

实践团还采访了董老师的两位学徒。她们中有人因儿时父亲的熏陶而爱上贤孝,有人因日常聆听而产生兴趣。尽管学习过程充满挑战——唱词冗长、乐器难驾驭、边弹边唱需高度协调,但她们仍坚持每日练习,登台演出,并希望将来能
将自己的所学传给下一代。“观众的尊重让我们更想学好、演好”,学徒们如是说。

04 弦动凉州:街头汇演,古艺新声

7月4日晚,实践团在凉州十七巷东巷子下沉广场观摩了凉州贤孝汇演。苍凉饱满的三弦声吸引了不少老人和年轻人驻足。演出结束后,团队采访了三弦制作者与演奏者,了解到乐器制作、修护与传承中的现实难题:缺乏徒弟、无谱可依、生计压力大。尽管如此,艺人们仍组织成立文化公司,承接演出与公益项目,努力扩大贤孝影响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考察凉州贤孝演出

05 盲艺人坚守:心眼接弦,母子弹

实践团最后拜访了盲艺人冯兰芳与她的儿子徐长辉。冯老师自幼失明,历经严苛训练才掌握贤孝技艺;儿子则在母亲的坚持下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们强调贤孝与小调的区别在于其内容更具历史深度与艺术严谨性,并积极通过

快手等平台传播贤孝,希望让这门艺术被更多人看见、听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兰芳及其子徐长辉合影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凉州贤孝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深植于土地与血脉中的文化表达。面对传承断层、受众萎缩等挑战,新一代传承人与青年学子正在共同努力,以创意、热情与技术为古老艺术注入新活力。兰大学子愿成为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千年贤孝在新时代继续铿锵回响、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天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