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棍上“写”甲骨文:华南师范大学学子带信宜孩子触摸汉字童年

发布时间:2025-08-24 09: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秀玥   阅读 8.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我们的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为什么‘日’字中间有一横?”在正式上课前,队员在讲台上向孩子们抛出了一个有关汉字的问题。孩子们积极地参与讨论:“是仓颉造出来的!”“中间的一横可能是太阳的光吗?”

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初中部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和队员热烈地进行课堂互动。课室屏幕上的龟甲所呈现的符号,并非普通的涂鸦,而是来自三千多年前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木铎金声实践团的队员们,正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甲骨文趣味课程”。

小骨头里的大学问:王懿荣的故事

“大家知道吗?这些最古老的汉字,是在药罐子里被发现的!”一位队员的介绍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她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一百多年前,一位生病的学者在抓来的中药“龙骨”上,发现了神秘的刻痕。他左看右看,这不像虫子咬的,也不像天然的花纹……‘这难道是祖先写的字?!’”队员妙趣横生地讲解,将孩子们引进甲骨文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悠久而恢弘的文化之门。

图为队员在讲解甲骨文知识

寓教于乐,揭开契文的奥秘,倾听古老的智慧。队员借助图片展示出龟甲兽骨上的真实卜辞刻痕,讲述古人如何钻凿、灼烧甲骨来占卜吉凶。“古人最初是在龟甲上造字,他们造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占卜。古人相信占卜的结果,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会相信星座一样。”听到这样贴近生活的类比解释,孩子们恍然大悟,意识到骨头上那些“画”出来的符号,不仅是语言的载体,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生活的荣光。

动手“造”古字:雪糕棍上的创意

结束理论的学习,课堂成为创意工坊!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人分到几根雪糕棍和一张印有信宜特色词汇(如“山”“竹”“云”“心”)及其对应古汉字与简体字的对照表。他们收到的任务是:发挥想象,用古汉字在雪糕棍上“组词造句”!

不少孩子一笔一画地模仿着古老汉字的形状,不约而同地写下四个字:“我爱信宜”,孩子们在最为纯朴的话语之中寄托了自己对于家乡最真挚的情感。孩子们认真地在雪糕棍上描画:有的小心翼翼勾勒出“心”的对称的形状;有的把“云”字的尾部曲线画得惟妙惟肖;还有的发挥艺术创意:用彩笔勾勒汉字、在汉字旁边画上图画,或是描绘出富有立体感的古老汉字。

图为队员在指导学生制作“竹简”

当队员们走到孩子们身边,欣赏他们创作的作品时,孩子们露出羞涩的笑容,而他们的眼里闪着奇异的光,充满期待与自豪。这自豪中,来自他们对于自己的赞赏,也源于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最后,各组把写好的雪糕棍收集起来,用绳子捆扎成“甲骨文竹简卷”,这是他们独一无二的文化手信。整个过程不仅需要细心、耐心与恒心,还需要同桌之间的帮助与配合。队员们观察着各组的情况,笑着鼓励与协助孩子们。孩子们创作完成后,不禁仍仔细端详着自己编好的竹简卷:“信义之城”“六双花灯”“三华李”……课堂上一双双稚嫩的手,拉开时间的幕布,唤醒远古文字的鲜活生命,展开了一场古老汉字与信宜文化的隔空对话。

图为队员在协助学生制作作品

润物细无声:让汉字的种子发芽

“我们没想讲多高深的理论,就想让孩子们觉得,汉字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方块,它们有生命,有故事,小时候的样子很有趣。一位队员道出了课程设计的初衷。在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队员们发现,信宜孩子接触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相对有限,而趣味性正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图为学生的甲骨“竹简”作品

这堂甲骨文课,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好奇的眼神、专注的描画与会心的笑容。当孩子们抬头看着甲骨文字说出“这是人!”“那是月亮!”时,当他们在雪糕棍上笨拙却认真地“复刻”祖先的智慧时,汉字文化的种子,已然在稚嫩的心田里悄然播下。一位队员在课后的特色课程采访中,代表队伍送上真切的寄语:“我们希望孩子们能从甲骨文的一笔一画里,读懂汉字的智慧与温度,哪怕只是一点点。”这或许就是青年学子服务乡村、传承文化最朴实也最动人的方式。

撰文 | 刘秀玥

图片 | 关桂婷

一审 | 龚晨晨

二审 | 陈君露

三审 | 周俐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君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