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一堂别开生面的诗歌课在信宜开讲。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木铎金声实践团的队员们化身“诗意引路人”,带领当地少年用剪刀、胶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拼贴”家乡之美,感悟“诗”之浪漫。课程旨在以诗歌为媒,点燃少年创造火花,引领其品悟家乡之美,厚植乡土情怀。
“今天/下起了/雨”,“长叹/感/到无语”……课堂上,孩子们诵读着这些看似“无厘头”却充满童趣的诗句,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大家知道吗?这种特别的诗,叫做‘拼贴诗’!”实践团的吴嘉莹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它诞生于1920年,由艺术家特里斯唐·查拉首创。就像做手工一样,把报纸、书籍甚至说明书、习题册、聊天记录里的文字剪下来,重新组合拼贴,就能诞生一首全新的诗!”
图为队员在展示拼贴诗作品
为了让抽象的概念鲜活起来,吴老师展示了各种新奇有趣的拼贴诗范例:习题与歌词碰撞出浪漫,药品说明书诉说别样故事,聊天记录碎片重构出诗意……这些打破了常规表达的作品,让同学们眼前一亮,感受到文字重组带来的奇妙情感体验。
接着,吴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拼贴诗的创作方法——陌生化,这是拼贴诗脱离陈词滥调的表达的重要秘诀。“ 陌生化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恢复我们对万事万物新鲜、新奇的感受。”她引用了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鼓励同学们大胆展开想象,“让创造力飞一会儿,去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诗意。”陌生化的理念,为同学们打开了全新的创作思路。
图为队员在介绍“陌生化”创作手法
“你们觉得拼贴诗难吗?”课堂伊始,老师曾这样问。“不难!”同学们的回答清脆响亮,充满自信。吴嘉莹老师笑着回应:“没错!就像查拉说的,拼贴诗‘是为所有人准备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它没有门槛,关键在于用心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同学们带着这份自信与热情,迎来了课堂最后的实践环节。他们拿起课前准备的素材——那些印着信宜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的文字,剪刀翻飞,胶水涂抹,兴致盎然地开始了“为家乡写诗”的创作之旅,将心中对信宜的热爱、赞美与感激,化作一份份独一无二的“诗礼”。
“百年玉都留着童年的秘密/雨后彩虹诉说着彩色的未来”……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拼贴诗在指尖诞生。在剪裁、拼贴、组合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更惊喜地发现:原来熟悉的文字,经过巧手重组,竟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新意和美感!思维在碰撞中活跃,审美在创造中提升。
图为学生的拼贴诗作品
“这个发现文字新意义、创造诗意新世界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浪漫。”吴嘉莹老师这样总结道,“而这,或许正是拼贴诗最动人的意义所在。”一场“拼贴诗”的探索之旅,不仅让信宜的少年们体验了创作的乐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亲近文学、热爱家乡、涵养审美能力的种子。木铎金声实践团用青春的热情与智慧,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地方文化传承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
撰文 | 廖心岚
图片 | 关桂婷
一审 | 龚晨晨
二审 | 陈君露
三审 | 周俐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君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