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湘西非遗传承与外宣研究调研团抵达“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开展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聚焦苗族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外传播路径,致力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推动苗绣、扎染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十八洞村副站长合影
调研团首站与十八洞村村委会开展座谈,系统了解该村从闭塞贫困到脱贫示范的变迁历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演变。十余年前,十八洞村尚未通水泥路,民间技艺困于深山、鲜为人知。如今,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外宣力度持续加大,苗绣、扎染等传统工艺正逐步焕发新生。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村民交谈
团队深入村寨,对十户村民进行面对面访谈,挖掘苗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传承现状。在走访中,队员们感受到非遗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认同与家族记忆。
在十八洞村苗绣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顺莲向团队介绍:“苗绣依靠家族代代相传,但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文化走出去的迫切期待,也让外院学子更加意识到自身专业所能发挥的作用。
▲图为苗绣传承人石顺莲
团队还走进当地扎染工坊,亲身体验制作流程,并通过影像全程记录苗绣与扎染的工艺步骤,为后续制作多语种外宣材料积累原始素材。扎染艺人杨阿姨感慨道:“以前工坊很少有人来,现在村子发展好了,越来越多外地人、甚至外国友人专程来体验扎染。”
▲图为调研团成员学习扎染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领略到苗族非遗的独特魅力,也更清晰认识到自身在外宣与跨文化传播中的责任。他们表示,将充分利用外语优势,对采集的影像与文字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制作多语种推广内容,向世界讲述十八洞村的文化故事。
调研团指导老师表示,此次实践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与文化自信课。在这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探寻中,队员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参与一场由青年接力的非遗传承与外宣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