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屯新声筑梦实践团 | 青年大学生解码屯堡地戏

发布时间:2025-08-10 00: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汪探宇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 月 21 日至27日,贵州理工学院 “黔屯新声筑梦实践队”在指导老师丁玥、慕雨容的带领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启暑期 “三下乡” 之旅。实践团奔赴安顺屯堡,穿梭于屯堡旧镇的沧桑石巷,以青春视角记录地戏非遗传承故事。此次实践以 “解码屯堡地戏,传承非遗根脉” 为主题,聚焦于探寻 600 余年军屯文化孕育的安顺地戏文化,让古老非遗在青春步履中重绽光芒。

7 月 21 日,实践团一行首站来到了安顺市旧州古镇进行实地探访。旧州古镇是大屯堡文化圈的核心区,600多年前明朝军队屯军于此,地戏由当时驻守军队为保持军事技能不衰、结合地方文化创造而来,古镇保留了大量与地戏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实践队前往古镇内传承人的住所,与地戏传承人开展了一场跨时代的交流。队员们和地戏面具传承人鲍老师围坐在古朴的小院中,在茶香里开启了地戏与傩戏文化的解码之旅。鲍老师用布满老茧却依旧灵巧的手摩挲着面具,耐心梳理二者的差异:地戏依托屯堡军屯历史,以征战故事为主线,借历史情节强化戍边记忆与军事素养,既凝聚社群力量,又兼具忠义教化、驱邪祈福功能,成为屯堡军民的精神纽带;傩戏则根植于原始巫傩祭祀传统,侧重驱鬼逐疫、祈福祭祀题材,与民俗仪式。他特别强调,地戏承载着屯堡人 “忠”“义”“勇” 的精神内核,这与傩戏有着本质区别,言语间满是对这份文化的珍视与捍卫。鲍老师还讲述了 “调北征南” 的历史背景,让同学们更加明白地戏是屯堡人铭记历史、凝聚乡愁的精神符号。此外,实践团走访古镇地戏面具商铺,店主们谈及传统面具与文创挂件,表达了对老手艺变与不变的看法,从成本到销售,诉说着地戏文化传承中的坚守与探索。

7 月 22 日,实践团深入安顺古镇,聚焦地戏面具的 “灵魂” 所在。在吴老师的面具制作店内,同学们见识到不同角色面具的独特设计:关羽面具以红脸彰显忠义,张飞面具以黑脸凸显刚猛,细节之处暗藏着千年戏曲文化的角色密码。吴老师一边手把手教成员们上色,一边讲解面具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及雕刻手法的重要含义,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地戏面具 “一凿一刻皆传承” 的匠心。实践团在采访游客时发现,多数人因 “神秘面具、独特表演” 被地戏吸引,但也有人困惑于 “地戏表演难懂”,这些反馈为后续的文化推广传递了精准的需求信号。​

7 月 23 日,实践团走访天龙屯堡,在石头建筑群落中感受地戏的生命力。参观屯堡古寨时,实践团对当地居民与游客展开实地访谈,结果显示老一辈居民对 “地戏是祖宗留下的根” 认同感强烈,年轻人则被其 “表演的热血感、文化的独特性” 所吸引。实践团随后前往广场观看地戏表演:经验丰富的年长表演者一招一式尽显功底,一旁的壮年传承人向成员们讲解 “打戏要兼顾故事性与观赏性”。表演结束后,实践团对青年传承人进行了访谈,16 岁的青年传承人铿锵有力地说:“想让这份传承延续下去,让更多同龄人看见。” 三代传承人的接力,让同学们看到了地戏传承的希望。表演间隙,脱去戏服的表演者主动提议:“要不要一起来试试?” 热情邀请实践团成员共同学习地戏片段,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挥舞 “兵器” 学习打戏,原以为简单的动作却频频出错。传承人笑着说:“这得靠积累,急不来。” 在笨拙的模仿中,大家体悟到地戏 “武打见精神,故事传文化” 的深层含义。

7 月 24 日,实践团抵达最后一站——安顺市博物馆。实践团跟随讲解员系统梳理了地戏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地戏面具的历史演变,到表演形式与屯堡社会的深度融合,同学们逐渐理解,地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研究古代军事、民俗与艺术的 “活化石”。博物馆内,地戏相关文物与现代展陈方式的创新结合,让同学们不禁思考:“如何用更贴近年轻群体的方式,让地戏走出屯堡、走向大众?” 这一问题,也成为实践团后续计划探索的方向。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学习,从 “听传承故事” 到 “做面具、学打戏” 实践队的队员深刻感悟到地戏传承的温度与挑战。地戏是屯堡文化的 “活基因” ,传承不仅靠老一辈坚守,更需要年轻人用创意嫁接、用行动传播。 “黔屯新声筑梦” 实践团愿做非遗传承的青春桥梁,让地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芒,让屯堡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撰文 | 汪探宇 钱跟迪

图片 | 宋阳 汪探宇 郭成富

审核 | 丁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探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