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思非遗,薪火接力——南京佘村苎麻编织遗产传承学习与乡村法律知识科普

发布时间:2025-08-10 00: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遥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一、实践背景与导语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技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曾承载着先辈智慧与情感的古老技艺,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许多非遗技艺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传承人日益减少,不少非遗项目正面临着消亡的风险。乡村作为非遗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同样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年轻人流失严重等问题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下,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雪上加霜,缺乏年轻一代的关注与参与,使得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只能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留存。

南京江宁佘村的苎麻编织也正处在这样的困境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技艺只剩下非遗传承人刘梅带着当地居民坚守着,面临着传承乏人、发展困境等诸多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深化,苎麻制品的热度不断走高。人们开始追求天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苎麻制品以其独特的质感、优良的透气性和吸湿性,重新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在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宣传推广下,苎麻制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佘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发展契机,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苎麻编织非遗技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作为三江学院法商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的学子,团队在了解佘村发展背景后决定组建“筚路知行”小队,于2025年7月1日至7月8日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开展为期8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向其学习乡村转型振兴发展经验,传承发扬非遗文化并且进行乡村法律普及活动。

二、实践目的

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普法宣传的重要使命,利用现代技术是传播苎麻编织技艺的关键手段,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生动展示苎麻制品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能吸引年轻受众,提高他们对非遗的关注度。

在普法宣传方面,成员们利用知识产权专业优势,设计问卷,将苎麻编织相关的法律知识融入其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给村民和游客。团队还举办法律知识进门户活动,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村民遇到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法,帮助他们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为佘村的非遗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时,佘村正从农业村向旅游产业特色村转型,成员们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为佘村的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团队将通过采访当地商户和居民,深入了解他们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生活改善与烦恼,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旅游旺季的交通拥堵问题、游客增多带来的环境压力等。这些一手信息至关重要,能帮助地方全面掌握佘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团队将把收集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地团委和村委,与相关部门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加强环境保护宣传,让佘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实现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实践过程和内容

1、准备阶段

在活动开展前,实践团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等方式,深入了解南京江宁佘村的历史渊源与特色文化。佘村作为“金陵古风第一村”,拥有明清古建筑群及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其中苎麻编织技艺作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非遗传承人刘梅带领传承,并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并且引进了如白族扎染,漆扇等其他非遗技术,组建了非遗专区。同时,佘村依托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如梨膏、梨脯等)及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等项目,实现了经济多元化发展。团队明确了实践目标:传承非遗文化、调研乡村发展现状、普及法律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2、实践阶段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村史馆认真学习当地历史和非遗知识)

团队于7月1日抵达佘村,在上午举行简短而庄重的开幕仪式,村委代表与实践团队共同表达合作意愿。在下午团队参观佘村非遗展览馆与历史馆,系统学习苎麻编织的历史脉络、技艺特点,了解其从传统农耕到现代文创的转型过程;同时,通过图文、实物展品深入了解佘村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特色。

(图为传承人正在向同学们演示制作过程)

7月2日,团队拜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苎麻编织技艺传承人刘梅,在其工作室观摩苎麻编织技艺并实操。刘梅老师现场演示鱼骨纹编织,讲述其从祖辈传承到现代创新的历程,从其口述得知她如何将兴趣转化为动力,一步一步申报该项非遗并将其发扬传承的辛苦历程。她还

特别提到如何通过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农村妇女就业,如村民残疾人万大姐就通过定制任务实现居家编织增加收入。

(图为传承人教导大家进行实践操作)

(图为队员们认真学习体验苎麻编织技艺)

在学习完相关技艺后,团队于下午前往苎麻种植田,在刘梅老师指导下体验苎麻收割、剥麻等劳作,学习如何照顾苎麻的成长,切身感受匠人日常工作的辛苦。据悉该片苎麻田地由其一人开垦,属于南京市江宁区唯一人工苎麻种植处。

(图7为团队成员在苎麻田中研究作物特点)

7月3日团队成员走访村民,听取民生诉求。发现主要矛盾:游客激增导致非旅游区域停车难、交通拥堵;非旅游存在区域产业滞后,发展不均衡,道路交通设施发展不完善等问题。

(图8为团队成员在向村民们进行采访)

7月4日,团队成员们在佘村党群服务中心及周边开展非遗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置非遗知识有奖问答,向游客普及苎麻编织的历史价值、创新成果如金箔融合技艺等。初步掌握游客对非遗产品的兴趣点如文创礼品、体验课程需求等。团队在宣传当地特色文化历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总结归纳了一些非遗产品改良的方向。

(图为队员们向游客分发宣传海报的合影)

7月5日,团队联合村委,挨家挨户向村民普及《民法典》中与土地租赁、民宿经营相关的法律知识,解答村民疑问。在普法宣传方面,他们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专业的优势,精心设计问卷,将与苎麻编织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融入其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和游客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在普及过程中团队发现农村地区居民对一些关于房屋土地租赁转让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不明晰,需要耐心解答。

(图为成员们向村民进行普法活动)

(图为成员们向商户进行线上普法)

团队成员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讲解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法,帮助他们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佘村的非遗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最后总结法律普及成效,形成案例报告,为后续乡村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图为成员们在村委会开展普法活动并发放普法手册)

(图为队员们挨家挨户为村民们进行普法工作)

7月7日,团队访谈佘村团委,了解到佘村依托“金陵古风第一村”的称号,以苎麻编织为特色,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开发苎麻编织体验项目、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佘村还积极与企业和高校合作,对苎麻编织技艺进行创新推广,推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苎麻产品,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实现了非遗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图为成员们向佘村团支书反馈意见)

采访人员向团委汇报了实践期间发现的如交通矛盾、不同村区域发展差异及房屋间道路拓展等问题。团队也表示了对佘村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的赞扬与学习,如佘村的卫生环境治理体系采用了给每户人家分发屋前垃圾桶的方法,使得垃圾可以集中处理,并且返聘村民作为环保工人,在维护美丽乡村形象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团委书记介绍,现有解决方案如规划新停车场、与当地交警合作,在人流高峰期进行管控分流等。结合团队调研数据,与团委共同探讨可行性对策,如“分时停车管理”“非遗技艺跨村培训”等。整理交流成果,形成书面建议报告,为佘村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图为成员们与佘村团委正在进行交流)

四、实践心得

(图20为带队老师与团队成员们在佘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合影)

通过为期八天的深入实践,团队成员们走进佘村的每一个角落,切实感受到了这个古老村落独特的文化肌理。非遗技艺在佘村展现出生机勃勃的魅力,深深植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而社区互助的温暖氛围更是让人倍感亲切。成员们亲眼目睹了传统手工艺人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也了解到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虽然为佘村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因此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推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普法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讲解,将法律观念深入到每一位当地村民的心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这不仅为佘村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调研能力,深入了解和分析佘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村民的交流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非遗活化和乡村治理的实务经验,为今后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佘村的发展变化,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佘村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这个美丽的村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同时,学院也将以佘村为起点,不断探索和实践,学习更多的乡村地区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供稿:肖遥

图片:吴贝 李智博 谢琪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遥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