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广大乡村 探秘数字桃源——中南大学“法护湘暮 经法湘随”社会调研与公益服务团队赴桃源县三阳港镇开展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1 12: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昌 王思齐   阅读 6.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农村老年人的数字生活现状如何?他们在智能时代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这个夏日,“法护湘暮 经法湘随”社会调研与公益服务团队湘北分队来到了常德市桃源县,成员们走进养老院、村委会、集市及老人家中,用脚步丈量需求,用对话倾听心声,呈现出一份充满温度的农村老年人数字权益实践调研记录。

图为团队与当地村干部、老人合影 某干部/摄

养老院里的“智能探索者”

在一个较为凉爽的上午,调研队成员来到了桃源县三阳港镇养老院。在养老院,调研员们遇到了一群与智能设备“亲密接触”的老人。

当被问及是否使用智能手机时,不少老人笑着点头,其中有一位老大娘更是热情的说:“用呢,没事刷刷视频、看看小说,解闷儿!”娱乐是他们使用手机的主要场景,但当遇到操作难题,他们会主动向工作人员求助,展现出对新事物的接纳态度。

值得关注的是,老人们对网络安全有着朴素的自信:“不担心被骗,自己能分辨。”更有老人主动学习健康养生、隐私保护等实用知识,手机成了他们守护生活的“小助手”。

但是调研员们也了解到,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并没有用智能机而使用老年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之所以不用智能机,是因为他们对于使用智能机方面的意愿过低,宁可保守,不享用便利,担心自己被骗到,这一数字参与主动性上的问题,也正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图为调研员对养老院老人进行访谈 袁亦能/摄

集镇上的“功能机坚守者”

团队调查开展之际,正逢镇上的集市开集,调查队员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集市是观察老年群体数字生活的另一扇窗口。这里有两类鲜明的群体:

一类对智能机毫无兴趣,“平时用不上,换它干啥?”功能机的简单按键对他们而言已是足够;另一类则对智能机抱有好奇,却因“不会用”望而却步,一句朴素的期待,道尽了他们对技术支持的渴望。

令人欣慰的是,使用老年机的老人较少遭遇诈骗困扰,但当被问及更换智能机的意愿时,“日常需求不大”成为多数人的答案,数字鸿沟背后,是实际需求与技术适配的错位。

图为调研员对集市门口的老人进行访谈 李俊锋/摄

青春之行助力乡村

村委会是连接数字世界与老年群体的关键纽带。在一个较为炎热的下午,调研员们的调查队员来到了三阳港镇土黄坪村的村委会。工作人员提到,尽管未专门举办数字权益活动,但通过全村群聊转发防电诈、网络安全等视频,建立的“村村响”大喇叭循环播放预警体系,已让不少老人建立起基础的数字安全意识。

其中主管村委会宣传工作的中年干部谈到,“大部分老人愿意学智能机,就怕搞不懂功能。”工作人员的观察切中要害——误触飞行模式、弄不清网络设置等细节问题,成了老人使用智能机的“拦路虎”。

他们计划汇总老人常见问题,以讲座形式集中解答,让技术真正“适老”,调研员们也提出了搜集老年人的各种常见问题,并针对性的做出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视频,在马路,村委会等公共场所巡回播放,也可作为讲座的教材内容,获得了村委会成员的一致赞同和高度评价。

图为调研员与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袁亦能/摄

多元视角下的共性思考

在调研员们调研的路上,调研员们很有幸采访到了一位身子骨非常硬朗,依然坚守在工作第一线59岁的司机大叔。

即将退休的司机大叔代表了另一种声音:“智能机是大势所趋,诈骗风险多注意就行。”他对智能设备的应用已经完全不输于调研员们年轻人的操作技巧了。

他的抖音娱乐、微信沟通,展现了中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的可能性。而老人“贪心受骗”的案例也警示调研员们:防诈教育需结合心理疏导,才能筑牢安全防线。


图为调研员对集市门口的老人进行访谈李俊锋/摄

让数字阳光温暖每个角落

调研中,调研员们既看到了养老院老人主动拥抱智能的热情,也听见了集镇老人对技术支持的期盼,更感受到村委会作为基层力量的积极探索。

农村老年人的数字权益保护,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覆盖,更需要“适老”服务的精准落地——一堂易懂的智能机课、一次耐心的操作指导、一条清晰的防诈提醒,都能成为他们跨越数字鸿沟的“阶梯”。

文案 | 李昌 王思齐

摄影 | 李俊锋 袁亦能

审核 | 许艺达

通讯员|许艺达 李俊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艺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