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文化地标,感悟黄河文明——长安大学实践队赴河南郑州开展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9 19: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宇菲   阅读 9.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孙宇菲、舒佳乐、李东阳、李乐晗、万俊恒、陈家萌、肖力维、刘爽欣、杨琳、段依凡、王忆、杨雨杰、林铭炜、罗浩、张昆尧、杜宣纬)为探寻郑州文化根脉,在团金水区委的支持下,长安大学赴河南郑州“三行寻暖意·青春心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7月26日和27日先后参观郑州美术馆与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在笔墨丹青与大河奔涌间,触摸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感受黄河文明的时代脉动。

7月26日,实践队走进郑州美术馆。这座以“石碾成玉”为设计理念的建筑,外观如一方经时光打磨的璞玉,与周边的奥体中心、文博中心共同构成郑州西部的文化新地标。步入馆内,光影与艺术作品自然交融瞬间拉近了队员们与艺术的距离。

图为实践队员为在美术馆偶遇的幼儿园学生讲解画作 通讯员舒佳乐 供图

在国画展区,一幅长达12米的《黄河万里图》引得队员们驻足良久。画中的黄河不仅是地理上的河流,更像是一条串联起中原文明的生命线,她不仅滋养土地,更串联起民族的根与魂。除了传统题材,展厅内的现代艺术作品同样令人耳目一新。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数字嵩山》系列,将传统山水画与数字投影技术结合,让静态的山峦在光影变化中呈现出“阴晴雨雪”的动态效果。这让实践队员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古老与现代可以如此和谐共生,更是感悟到传承不是守旧,运用新方式也能让老文化拥有新生命。

图为实践队员与福州大学实践队员讨论艺术作品 通讯员舒佳乐 供图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得知了郑州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从建国初期的版画创作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探索,再到如今“扎根中原、面向全国”的艺术定位,郑州美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艺术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历史与社会的镜像。

7月27日,实践队驱车前往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这座占地17平方公里的公园,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处,不仅是观赏黄河风光的胜地,更是展示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炎黄二帝巨型雕塑前,队员们久久伫立。“据史料记载,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正是在黄河流域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对“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登上邙山观景台,黄河的全貌尽收眼底,河面在此处豁然开阔,水流平缓处形成大片湿地。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郑州持续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通过退耕还湿、水土保持等措施,黄河岸边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黄河清”的景象越来越常见。

图为实践队员在黄河文化公园探讨景观 通讯员舒佳乐 供图

沿黄河栈道前行,队员们来到“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馆内的“黄河变迁”展区通过沙盘模型、实景复原等方式,生动展示了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从远古时期的“禹疏九河”到现代的“调水调沙”工程,串联起人类与黄河相处的漫长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录制团课视频 通讯员李乐晗 供图

从美术馆里的笔墨丹青到黄河岸边的历史遗迹,从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表达到生态保护中的时代实践,实践队员们看到了郑州作为“黄河之都”的文化底气与发展活力。此次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在实地探访中深化对“黄河文化”的理解,“文化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触摸历史、感受当下中,找到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队与福州大学实践队在美术馆前合影 通讯员舒佳乐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宇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