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公园到人防纳凉处:一场人防教育与民众距离的“实地丈量”

发布时间:2025-08-08 21: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科言 彭靖雯 袁光辉   阅读 9.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为深入挖掘人防教育的实践价值,探索人防知识普及与教育传播的有效路径,7月中旬,长安大学“智汇迷彩·砺剑长安”人防教育实践队,聚焦西安市革命公园与西安市人防纳凉中心这两个充满人防印记的场所,开启了一场以“人防调研:洞察多元群体与教育之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之旅。

革命公园:历史肌理中的人防初体验

上午踏入革命公园,这里既是承载革命记忆的精神地标,又悄然融入了实用的人防设施。历史的厚重感与人防工程的功能性在此交织,可这份“物理距离”的贴近,能否真正消弭民众与人防之间的“心理隔阂”?带着这样的疑问,长安大学实践团队的调研正式启程。

▲图为实践队在革命公园集体合影

人防纳凉中心:烟火日常里的人防温度

午后走进人防纳凉中心,眼前景象彻底打破了长安大学学子们对人防场所“冷清刻板”的固有印象:当地民众或悠然休憩、或专注阅读,将人防工程的便民功能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但即便如此,想起身边人提及“人防”时的普遍陌生,大家对人防教育的实际普及效果仍存疑虑,这份疑问也让调研多了几分探究的迫切。

▲图为实践队员同游客交流人防调研内容

调研实录:不同群体的人防认知画像

调研中,两类人群的反应格外触动大家。革命公园里带孩子游赏的家长,此前对人防知识几乎空白,只因常逛融入人防工程的公园,才慢慢积累了些许了解;纳凉中心里读书的本地青年,虽熟用人防设施的便民功能,面对人防教育却兴致缺缺,填写问卷时甚至险些中途放弃。这一幕幕让大家不断思索:如何让人防教育跳出枯燥说教,变得生动鲜活,真正走进大众心里?

面对老年群体,调研则更显复杂。为覆盖更多样本,实践队成员尝试向老人发放问卷,却多因“不认字”被婉拒;即便提出读题讲解,仍遭回避。细想之下,这背后或许藏着“畏难”情绪——他们青春岁月多与体力劳动为伴,退休后脑力活动减少,填问卷的行为可能唤起早年考试的压力,便本能选择回避。由此推及人防教育,“教育”二字在他们心中或许太过疏离,内心先设了道壁垒。如何让人防教育像养生知识般贴近生活,成了亟待破解的破冰难题。

▲图为实践队员引导人防纳凉中心安保人员填写调研问卷

实践反思:让人防教育走进“每个圈子”

这次调研让大家清晰意识到,学生看待事物时常常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自觉忽略了不同年龄、经历、成长环境群体的真实需求。但人防教育绝不能有“死角”,唯有深入不同群体,站在他们的视角思考,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助力人防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从革命公园的历史沉淀,到纳凉中心的生活气息,从不同群体的多元反应里,长安大学实践团队既看到了人防教育普及的挑战,也察觉到其中蕴含的潜力。未来的调研之路,大家愿带着这份思考继续探索,为拉近人防与民众的距离,添上属于自己的实践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科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