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给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带去多元知识与视野,7月15日至22日,山东体育学院“少年逐光,乡行万里”金花实践团走进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葡萄镇文化站,开展了涵盖普通话教学、卫生医疗普及、红色体育、非遗传承等多领域的支教实践活动,为当地乡村教育注入青春活力。
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自治区,聚居着壮、瑶、白等12个少数民族,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此次实践地葡萄镇,地处漓江支流金宝河畔,侗寨依山而建,梯田层叠如画,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秀丽山水交相辉映。针对当地儿童普通话水平待提升、安全意识需加强等实际情况,实践团量身打造了系列特色课程,以精准服务破解乡村教育痛点。
精心筹备出征 凝聚青春力量
“为什么选择来阳朔葡萄镇?”面对提问,山东体育学院“金花”实践团负责人蒋丽娜笑着解释:“这里侗寨依山、梯田如画,却存在孩子普通话水平待提升、安全意识需加强的问题。我们8名来自鲁、豫、皖、桂的志愿者,就想带着‘金’的信念和‘花’的活力,精准破解这些痛点。”
志愿者们通过前期调研进一步了解,葡萄镇60%以上乡村儿童日常依赖方言交流,对民俗山歌、漆扇绘制等本土非遗文化认知不足,安全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参与度亟待提升。针对这一现状,团队以“童趣推普行,助力乡村兴”为主题,构建“普通话+场景化学习”模式,串联非遗传承、安全教育、体育锻炼三大内容,打造“学语言+学知识+学文化”的三位一体实践体系。
图为志愿者们举行三下乡出征仪式
民族风情迎客 文化交融启幕
出征前,团队做足了准备:李老师手把手教活动策划与应急处理,魏老师系统培训乡村教育技巧,统一购置的保险和明确的安全规范,为这场支教筑牢了保障。7月14日下午,实践团各志愿者集合完毕,在前往实践地的路上,突然被一阵清亮的山歌所吸引。只见百余位身着壮锦、苗绣服饰的当地人民,手持绣球、芦笙,在古榕树下唱起了嘹亮的《迎客歌》。银饰叮当与芦笙悠扬声中,夕阳为百褶裙镀上金边,歌声里"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普通话唱词格外清晰。志愿者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拍手,几位活泼的志愿者还跟着跳起了竹板舞,这一刻,舟车劳顿的疲惫一扫而空,文化交融的种子在此刻悄然生根,每个人心中都升起蓬勃的期待。
多元课程赋能 知识文化双传
普通话推广:考虑到当地孩子的普通话基础参差不齐,实践团将课程分为启蒙、进阶、应用三个阶段。启蒙阶段,志愿者们从最基础的拼音入手,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儿歌,帮助孩子们掌握发音要领;进阶阶段,则着重进行多音字辨析、虚词用法拆解,让孩子们理解语言的精妙;应用阶段,通过日常对话练习、诗歌绘本朗读等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图为志愿者们带孩子们自主朗读绘本
清晨的文化站里,启蒙班孩子跟着志愿者李钰钤、刘雨读拼音卡片,进阶班拆解“的、地、得”的用法,应用班则围坐练对话、读绘本。“以前孩子说话小声,现在会主动站起来朗读诗歌啦!”志愿者赵晨希指向镜头里举着绘本的小姑娘,她的声音清脆响亮。
安全卫生教育:乡村地区存在溺水、地震等潜在风险,实践团结合当地实际案例,开展了针对性的安全卫生教育。安全课上没有说教,志愿者张俊来搬来防溺水平台,让孩子实操“漂浮求生”;避震演练中,大家弓腰护头按路线快速撤离;头部包扎教学时,孩子们互相练习打结,“这样摔倒了就能自己处理啦!”一个小男孩摸着包扎好的“伤员”伙伴喊道。
图为志愿者蒋佳琳给孩子们示范头部包扎方法
特色体育教学:体育是实践团的优势所在,志愿者们将五步拳、花样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与广西本土的彩调、铜鼓文化、《刘三姐》旋律巧妙融合,创新编排了一系列特色运动项目。操场成了“民族体育乐园”。五步拳的招式里融入铜鼓纹样的刚劲,花样跳绳的节奏踩着《刘三姐》的旋律,志愿者李芮娴带着孩子们蹦跳时,绳子划出的弧线与远处的喀斯特山峰相映成趣。“运动时学文化,孩子们记得更牢。”她擦着汗说。
艺术绘画创作:木扇绘画课上,象鼻山、壮锦纹样在孩子们笔下绽放。“这是奶奶织的壮锦上的花。”小女孩边画边介绍,笔触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看着自己绘制的木扇,孩子们脸上充满了自豪,在绘画技巧学习的同时,也深化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乡土实践铸魂 红色基因传承
报安村的农田里,志愿者们挽着裤脚除草,汗水顺着脸颊滴进泥土,“才懂‘吃苦耐劳’不是口号。”一位志愿者笑着说。而壮族阿婆的厨房里,茶杵撞击铁锅的声响格外热闹,阿婆边教做油茶边讲往事:“当年红军过村,乡亲们就用油茶慰劳战士,这茶甜,党恩更重!”志愿者黄丫倩学着捶打茶叶,鼻尖萦绕着茶香,耳边是阿婆哼的“油茶甜,念党情”山歌,红色记忆悄然扎根。
图为志愿者们在阿婆的带领下准备油茶材料
离别约定续航 教育星火燎原
活动落幕时,孩子们拉着志愿者的衣角追问:“明天还来吗?”志愿者们把联系方式写在纸上:“随时找我们问问题,明年一定再来!”24堂课程化作24个红色教育场景,正如团队所说:“当喀斯特峰林间飘着标准普通话,当油茶香里藏着党的故事,教育的星火已在桂岭燎原。”这场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青春力量与民族情谊的交融,让乡村教育的振兴之路,因这份坚守而愈发明亮。
图为志愿者们在文化站山脚下合照留念
据悉,山东体育学院“金花”实践团将持续秉持“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理念,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支教模式,让青春力量持续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属于青年一代的担当与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份教育的星火将在更多的乡村地区燎原,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给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带去多元知识与视野,7月15日至22日,山东体育学院“少年逐光,乡行万里”金花实践团走进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葡萄镇文化站,开展了涵盖普通话教学、卫生医疗普及、红色体育、非遗传承等多领域的支教实践活动,为当地乡村教育注入青春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丽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