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追溯红色记忆,引导大学生在现实场景实践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奋进力量,树立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人生理想。2025 年7月4日 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薪火传承·盛京劳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劳模博物馆,践行“驻足展柜品奋斗故事、聆听讲解悟劳模精神、对照自身找前行方向” 的实践学习理念,通过实地参观、深度访谈等方法,剖析纪念馆运营现状及难题,梳理劳模精神传承脉络与社会价值辐射路径。
7月4日,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薪火传承·盛京劳模”社会实践团深入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以“实地沃土育英才 青春建功正当时”为主题,开展劳模精神与青年担当相融合的研学实践。步入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大厅,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导览的引导下开启系统性参观。建设者展区、劳模精神专题展厅、沈阳工业发展陈列区……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展品、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无声诉说着不同年代沈阳劳模群体的奋斗足迹。成员们不仅记录各展区的内容架构与展品呈现方式,更特别留意观众互动装置的使用情况与效果,为后续分析积累一手素材。同时,辽大学子对标全国先进劳模纪念馆的文化传播模式,挖掘差异化实践思路,探寻劳模精神赋能青年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图为“薪火传承·盛京劳模”社会实践团成员在一层展厅入口处阅读导览
成员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按展区脉络依次深入建设者展区、劳模精神专题展厅与沈阳工业发展陈列区,通过细致观察历史照片、文字实录、实物展陈及影像资料,全面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沈阳劳模群体的奋斗轨迹,重点记录各展区的内容架构、展品呈现方式及观众互动设计,为后续分析纪念馆运营现状积累第一手素材。
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主动将观察视角投向身边的普通观众。在展示着五六十年代老机床的展柜前,一位老人驻足良久。实践团成员上前攀谈得知,老人姓王,是原沈阳某国营工厂的退休工人。“看见这些老伙计(指机床),就想起我们当年搞技术革新的日子。”王大爷指着展柜里一张劳模合影感慨,“那时候条件苦,但大伙儿心气儿高,真是把厂当家,一门心思钻研。现在讲‘工匠精神’,内核就是这股子不服输、肯钻研的劲儿,年轻人该学学!”老人朴实的话语,让成员们感受到劳模精神在亲历者心中的分量。
图为“薪火传承·盛京劳模”社会实践团成员访谈后观察展品
在深度访谈环节,团队精心设计访谈提纲,先后与纪念馆馆长、长期从事讲解工作的资深馆员及负责文化传播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围绕“纪念馆日常运营中的人力与资金投入”“展品更新频率与史料挖掘难度”“线上线下参观流量波动规律” 等问题展开探讨,深入剖析当前在展陈创新、受众覆盖、资金筹措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难题,以及近年来在精神传播过程中遇到的认知差异、接受度不足等挑战。“‘人力紧张’和‘史料挖掘深度’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馆长坦言,纪念馆在展陈持续创新、吸引年轻群体、维持稳定资金支持等方面面临现实压力。资深讲解员陈老师则分享了进校园、进社区宣讲时的感受:“有时会遇到学生或居民对历史背景不了解,觉得劳模事迹‘太苦’、‘过时’,这提示我们需要找到更贴近当下生活的讲述方式。”刘干事详细介绍了线上平台的流量波动规律,以及如何尝试运用新媒体手段活化劳模故事。此外,部分互动装置的维修问题也是团队成员关注的一点。
图为“薪火传承·盛京劳模”社会实践团于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门前合照
在随后的专题交流中,实践团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围绕“如何推动劳模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展开深度讨论,从思想教育、职业价值引导、红色文化传播等维度积极建言献策。团队成员依托商科专业特长,聚焦“劳模精神+青年发展”融合路径,探索以校园宣讲、企业实训、产业品牌联动等多元形式推动劳模精神进课堂、进社团、进实习,提出打造“劳模引航·青年赋能”高校思政实践体系的初步方案。在纪念馆内设置的留言墙前,队员们郑重写下“以奋斗致青春、以敬业报国家”的誓言,表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意识与价值追求。此次参访不仅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更是一场精神上的铸魂之旅,为青年在社会实践中明晰使命坐标、坚定理想信念注入了强劲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