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历史节点,“踏访罗山,薪火相传”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河南罗山暑期社会实践队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于七月下旬深入河南信阳、罗山、新县等红色热土,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的青砖灰瓦间、许世友将军故里的青石小巷中、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的千年银杏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精神研学之旅。实践队员们在触摸历史温度中感悟初心,在聆听英雄故事中汲取力量,让大别山精神与长征精神在青春征程中薪火相传。
一、旧址寻踪,触摸初心印记
青砖灰瓦藏岁月,红墙旧址映初心。实践队的红色研学之旅,始于对革命历史现场的深度探访,在斑驳的文物与沉默的旧址中,触摸那段艰苦卓绝却热血沸腾的岁月。
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始建于明代的何氏祠静静矗立。1934年11月16日,2980余名平均年龄仅16岁的红二十五军战士在此集结,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展厅内,斑驳的军号仿佛仍在吹响冲锋的指令,残缺的枪支上还残留着战火的灼痕,泛黄的《战士》报字里行间满是“北上抗日、救国救民” 的赤诚。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看到当年将士们围坐议事、誓师出征的场景,深刻体会到这支“长征中最年轻的队伍”何以能在绝境中创建鄂豫陕根据地,成为首支抵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村头的千年银杏树,是何家冲的“红色图腾”。树干粗壮挺拔,枝叶繁茂如盖,89年前,它见证了百姓为红军战士赠鞋缝衣、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树下的“红军井”水质清冽,当年曾滋养过2980余名红军将士与村民,如今仍在诉说着“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触摸着古井的砖石,就像触摸着红军与百姓心手相牵的温度。”队员感慨道,“原来长征精神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藏在这些具体的故事里,等着我们去读懂那份坚守。”
转战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的青砖灰瓦间,更藏着最鲜活的革命记忆。推开斑驳的木门,泛黄的土地改革文件手稿上,苏区干部的毛笔字迹力透纸背;墙角的老式油印机旁,仿佛能看见深夜赶印传单的青年身影;展柜里的红军草鞋,密密麻麻的针脚凝结着“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这里曾是鄂豫皖苏区军民与国民党围剿势力殊死抗争的前沿,面对物资匮乏、疾病肆虐等重重困难,他们坚守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壮举,让队员们对“坚守信念、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有了最直观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前合影。王佳龙 供图
二、英魂回望,感悟精神密码
英雄是精神的化身,忠魂是信仰的路标。实践队循着将军的足迹,在许世友故里的简朴院落中、在“将军县”的将星闪耀里,感悟大别山精神与长征精神的深层密码。
新县青石铺就的小巷尽头,许世友将军故里的土坯房透着岁月的厚重。屋内,土炕上铺着粗布被褥,墙角的竹篮里放着未剥完的玉米,处处彰显着这位“少林将军”“戎马一生不改布衣本色”的赤子之心。“将军生前常说,他是大别山的儿子,根永远在这里。” 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动容。
将军墓背靠青山,松柏苍翠,一如他生前守护家国的姿态。2.6米高的雕像上,将军背靠大山、目视前方,寓意“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将军,回归到大别山”。队员们列队鞠躬时,仿佛能听见这位“忠孝将军”的心声:战火纷飞中,他牵挂家中母亲,多次冒死回乡探望;革命事业里,他始终冲锋在前,为民族解放出生入死。“戎马倥偬不失孝,身经百战更怀忠” 的事迹,让“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力量。
这座总人口不足十万的新县,先后有五万五千人参加革命,走出了43位开国将军,被誉为“将军县”。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将帅馆内,349位将帅的事迹铺展开来:刘伯承、徐向前元帅的雄才大略,徐海东、陈赓大将的骁勇善战,许世友、韩先楚等上将的铁血担当……“将星璀璨”铜雕气势恢宏,仿佛能看见他们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奋勇杀敌的身影。“原来‘28 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是无数这样的英雄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队员们感慨道,“他们把个人命运熔进民族复兴的洪炉,这正是大别山精神最动人的底色。” 图为实践队听讲解员讲述许世友将军的传奇事迹。雷晶 供图
图为队员列队向许世友将军默哀鞠躬。王佳龙 供图
三、场馆铸魂,赓续红色血脉
场馆是历史的容器,演出是精神的共鸣。实践队在博物馆的史料中、实景剧场的震撼里,让红色记忆直抵心灵,让精神血脉代代赓续。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一组数据让队员们震撼:新县五万五千名革命者中,许多人未曾留下完整姓名,却用生命诠释了“为信念献身” 的意义。展厅内,“红田惨案” 的史料图片触目惊心 ——1927 年 12 月,300 余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此被杀害,鲜血染红了这片稻田,却浇不灭他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之火。“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件文物之下,都藏着一段不屈的抗争。”
夜幕降临,大别山实景剧场的《红旗不倒大别山》演出拉开帷幕。当“红田惨案”的场景在眼前重现,当演员们高唱“大别山红旗不倒”冲向“战场”,当炮火特效让大地微微震动,队员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烽火纷飞的年代。“看到战士们为掩护群众迎着炮火冲锋时,我眼泪都忍不住掉下来。”一名队员擦着泪水说。演出中,红二十五军重建、刘名榜坚守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情节次第展开,战马飞车的追逐、高空溜索的惊险,让历史不再遥远,让“勇当前锋、开拓新局”的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深植于心。
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泛黄的电文、斑驳的枪械与褪色的军装,串联起鄂豫皖苏区军民浴血奋战的岁月。红四方面军在此诞生的壮阔历程,黄麻起义中赤卫队员高举的火把,反围剿战斗里将士们带血的绑腿,都在诉说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徐海东大将支援中央红军的5000块大洋,王树声在黄麻起义中挥刀冲锋的身影,让“坚守信念、勇当前锋”不再是抽象的文字。队员们驻足良久,仿佛听见当年“打倒土豪劣绅”的呐喊穿越时空 —— 原来红色精神,就藏在这些滚烫的故事里,等着我们用青春续写新的篇章。 图为队员们与红旗不倒大别山剧目演员合影。王佳龙 供图
图为实践队在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参观学习。雷晶 供图
四、青春接力,践行时代担当
精神的传承,终要落在行动的土壤上。实践队在研学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让大别山精神与长征精神成为青春奋斗的指引。
陵园内,“燎原星火”雕塑熊熊燃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镌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长眠着无数为鄂豫皖苏区牺牲的英雄:有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有默默支援的普通群众,有正值青春的少年,也有肩负重任的干部。
实践途中,队员们始终保持着热烈的讨论:在前往新县的车厢里,他们复盘罗山见闻,规划新县行程,分工查阅史料、设计互动环节,用团队协作诠释“团结奋进”;在与新县团委交流时,他们认真听取建议,优化实践方案,以务实态度践行“勇当前锋”;在总结会上,他们一致认为,大别山精神的“坚守信念、团结奋进、勇当前锋、无私奉献”,与长征精神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一脉相承,都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
“此次实践让我们明白,红色精神从不是遥远的传说,它藏在每一件文物、每一个英雄故事里,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续写。”
如今,实践队员们已带着满满的收获即将回到校园。他们计划在校内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把大别山与长征精神讲给更多同学;他们要主动报名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无私奉献”;他们在学习中攻坚克难,以“勇当前锋”的姿态面对学业挑战。
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歇,精神的传承永无止境。实践队员们正以此次实践活动为起点,让大别山精神与长征精神融入青春血脉,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红色华章。
图为实践队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雕像前合影。雷晶 供图
撰文:司珂 姬芳
审核:王佳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