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马文轩 朱景怡) 2025年8月6日,南京邮电大学三下乡“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中华文化实践小队走进连云港市,对连云港为典型代表的黄海海滨文化作深入调研,深入了解黄海海滨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一 三下乡社会实践小队合影 房金鹤 供图
盐承古韵 向海图强
在猴嘴盐场,台北投资集团工会原副主席、淮盐文化传承人孙加宽先生向实践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淮盐的历史背景、生产工序与发展前景。
孙加宽副主席介绍道,淮盐文化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海水煮盐的方式,从最初的瓦罐熬制,到宋朝发明的煎盐,再到明朝嘉靖年间大力推广至今的盐池晒盐,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实现了盐产量的稳产高产。
当前,淮盐生产主要归纳为腊炒、制卤、结晶和收盐四大工序。腊炒,即海水收入盐池进行日晒蒸发,以实现盐分的析出;制卤,即将析出海盐与剩余海水制成饱和卤水,以提高盐分浓度;结晶,即通过进一步蒸发使卤水中的盐分结晶成盐粒;收盐,即最后将结晶盐收集、清洗、包装,以提高盐分的产量与品质。
图二 孙家宽向队员讲解海盐文化 梁琪振 供图
淮盐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工艺的演进,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建国前后,在江淮地区形成了八大盐场(青口盐场、台北盐场、徐圩盐场、灌西盐场、灌东盐场、新滩盐场、射阳盐场),这些盐场不仅支撑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江苏矿盐异军突起,海盐因高生产成本而失去竞争优势,海盐场被迫进行以退盐转养和退盐转农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海盐场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图三 实践队员在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调研 梁琪振 供图
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淮盐文化重新受到重视。淮盐文化的复兴,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孙家宽副主席指出,传承海盐文化,要从五个方面实实在在做起。一是与弘扬“山海文化”同俦同步,在港城广泛宣传以淮盐晒制技艺为核心的淮盐文化;二是推进淮盐的生产性保护,通过经营性开发生产,让晒制技艺的传承实体养得起自己,让技艺得到完整再现,从而鲜活生动地活在当下;三是要做好核心技艺的“活态传承”,培育技艺的传承人;四是要在新一代盐场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爱岗敬业,培育“工匠精神”;五是把淮盐晒制技艺当作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来挖掘整理,做成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别具淮盐风味的文化小品,让淮盐晒制技艺长久地植入百姓记忆,飘香千里万里。
贝雕海韵 非遗焕彩
在连云港老街民俗工艺馆,连云港贝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建国先生热情接待了实践队员。
首先,陈建国先生与队员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向大家娓娓道来连云港贝雕的历史沿革与振兴历程,并向大家展示了贝雕的代表性作品。
图四 陈建国先生带领队员参观民俗工艺馆贝雕展厅 易琤琤 供图
陈建国先生介绍道,连云港贝雕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因精雕细琢的风格和海洋文化的独特韵味而深受人们喜爱。贝雕技艺不仅是对海洋资源的巧妙利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每一件贝雕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诉说着海港城市的独特风情。
图五 陈建国先生与大家互动交流 陈禹豪 供图
上个世纪,连云港贝雕一度由于规模较小而难以延续,甚至一度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陈建国先生为了连云港贝雕重现昔日辉煌,竭尽所有财力、物力、人力艰苦创业,突破重重困难和阻碍,实现了对连云港贝雕文化的修复、传承与发展。
他不仅恢复了传统技艺,还创新设计,让贝雕作品融入现代审美,焕发新生。如今,连云港贝雕已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见证非遗文化的璀璨光芒。
图六 陈建国先生演示制作贝雕流程 梁琪振 供图
接着,陈建国先生指导队员们进行了贝雕手工的制作,队员们认真倾听指导,拼接出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贝雕作品,亲身体验到非遗技艺的精妙与魅力。通过亲手制作,队员们对连云港贝雕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七 队员在制作贝雕手工艺品 易琤琤 供图
最后,陈建国先生表达了对新生一代的无限期许,他未来将继续致力于贝雕技艺的推广与传承,希望吸引更多年轻匠人加入,让连云港贝雕“老树发新枝,枝上发新花”,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队员们举起制作的贝雕作品,与陈先生合影留念。
图八 队员们与陈建国先生合影留念 陈禹豪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