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方证道,戏说乾坤”—— 苏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启文化科普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05 17: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探索传统文化与科学教育的创新融合路径,助力青少年暑期成长与师范生能力提升,2025年7月,由郑涵文担任领队、丁小珊老师指导的“游方证道,戏说乾坤”——苏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市工业园区锦塘社区与星涛社区,开展为期6天的线下主题实践及4周线上延续服务。活动以“中华古代经典游戏中的科学与文化”为核心,通过沉浸式课程与一对一课业辅导,为社区青少年带来一场兼具趣味与深度的文化科普之旅。

文化+科学:让传统游戏焕发新生机

实践团队立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中“推动科学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要求,以投壶、七巧板、华容道等经典游戏为载体,设计“30分钟理论讲解+40分钟动手实践+20分钟总结分享”的模块化课程。例如,首日“投壶”课程中,队员通过动画演示讲解重心原理,结合礼仪文化故事引导学生制作简易投壶器并分组竞赛;第四日“七巧板”课程则通过几何分割原理解析,鼓励学生用七块木片拼出诗词图案,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数学之美与文学之韵。

为降低社区教育成本、提升课程可复制性,团队依托社区场地,利用卡纸、木块等低成本材料,编制《古代游戏实验手册》,内含PPT课件、教案及实验指南,为后续推广提供标准化模板。锦塘社区负责人表示:“孩子们在游戏中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理解了传统文化内涵,这种形式比单纯说教更生动、更有效。”

线上+线下:打造暑期成长“双护航”

针对社区青少年暑期“看护难”问题,团队采用“线下集中实践+线上延续服务”模式。线下实践期间,除主题课程外,队员还为30余名青少年提供一对一课业辅导,针对性解决学习难题;线上阶段则通过腾讯会议开展4周延伸活动,包括科学实验复盘、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持续巩固学习成果。星涛社区学生家长反馈:“孩子每天回家都兴奋地分享投壶比赛的趣事,线上活动也让他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实践+反哺:师范生能力与志愿精神双提升

作为师范类院校实践团队,成员们将此次活动视为锤炼教学能力的“实战课堂”。从课程研发、教具准备到课堂互动、课后复盘,队员们在真实教学场景中提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与应急应变能力。领队郑涵文表示:“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我们不断调整讲解方式,比如将抽象的几何原理转化为七巧板拼图游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对我们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很有启发。”

指导老师丁小珊指出,活动还深化了队员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理解:“大家顶着高温备课、手绘实验手册、耐心辅导学生,这些细节体现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也与‘强师计划’中‘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目标高度契合。”

推普+铸魂:以语言文化凝聚民族认同

活动期间,团队特别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环节。在七巧板课程中,学生需用拼出的图案解读诗词含义;总结分享环节要求使用普通话表达学习心得。队员们还通过“经典诗词接龙”“成语故事会”等游戏,帮助青少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丁小珊老师强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游戏化、场景化的推普方式,既能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结语

从投壶到七巧板,从线下课堂到云端互动,“苏义行”团队以青年智慧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双减”政策与教育强国使命。未来,团队计划将《古代游戏实验手册》推广至更多社区,并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库,让文化科普与科学启蒙惠及更广泛群体。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我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是科学火种的传递者——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找到探索世界的钥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