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理论趣解
7月17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潮州市湘桥区古美小学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潮州大锣鼓“声”动课堂正在这里上演。团队成员带领着四十余名小学生,一同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在理论与实践的巧妙交融的课堂中,触摸这份古老艺术的鲜活脉搏。
课堂伊始,主讲成员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激昂的潮州大锣鼓选段,孩子们瞬间被那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婉转悠扬的旋律所吸引,小脸上写满了好奇与期待。随后,“听声辨乐器”的趣味环节拉开序幕,当清亮的笛子声、浑厚的鼓声、清脆的月琴声依次响起时,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快速记住了潮州大锣鼓中锣、深波、鼓、皮琴、月琴等主要乐器的音色,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他们对乐器组成部分的印象。
图为锣鼓小课堂 提问锣鼓理论知识 张含洁摄
理论讲解结束后,实践体验环节更是让学生们兴奋不已。团队成员们分工合作,细致地讲解并演示着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笛子演奏者指尖轻按音孔,吹奏出一段悠扬的旋律;团队成员手握鼓槌,演示着鼓槌的正确握法;皮琴和月琴的演奏者则耐心地讲解着琴弦的调试和弹拨的力度。讲台下,学生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向往与好奇,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争取获得乐器体验的机会。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他们尝试吹奏、敲击、弹拨,虽然动作略显生涩,却充满了认真与执着。
图为锣鼓小课堂 学生体验潮州大锣鼓 方梓蓓摄
整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系统掌握了潮州大锣鼓的起源、发展以及基本演奏知识,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心中悄然播下了传承与热爱的种子。对于团队成员而言,这次课堂也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听着他们稚嫩却充满热情的提问,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使命,而是可以通过这样生动的课堂,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团队在活动组织、知识讲解、互动引导等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续开展类似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锣鼓小课堂 方梓蓓摄
此次潮州大锣鼓“声”动课堂对潮州市湘桥区古美村的乡村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与非遗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孩子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艺术素养,更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长远来看,这有助于在乡村地区形成重视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相信在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活动的开展,潮州大锣鼓这颗国家级非遗的明珠,将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鼓槌下的坚守与传承
课堂上的鼓点还在耳畔回响,“非遗潮起来”突击队带着对锣鼓技艺的初浅认知,走进传承者的故事里。
7月19日晚上,团队成员来到潮州市潮安区枫溪镇枫溪二村文化中心采访潮州非遗文化传承人柯梓财师傅。柯梓财师傅成立锣鼓队已有20年之久,他从潮州大锣鼓中的“深波”乐器学起,由一至多,融会贯通,最终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锣鼓队。
图为柯师傅采访 张含洁摄 大赛金奖 潮州市民间潮乐大赛铜奖 柯师傅将对非遗传承的热爱注入他生活的点滴。集多项非遗技艺于一身的柯师傅,在近两年还成立了英歌队与舞狮队。他在采访中也提到,看着自己队伍人数的逐渐壮大,他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这说明,他所热衷的潮州大锣鼓、英歌舞等非遗项目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热爱。 图为舞狮训练 方梓蓓摄
当问到当前潮州大锣鼓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困境时,柯师傅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潮州大锣鼓的创新是必要的,但在创新的同时要保持大锣鼓其中的“老味道”,即将守正与创新结合并非易事。对此柯师傅也强调,他会尽自己所能,做到守创并举。提到未来展望时,柯师傅希望自己所带的三大队伍能够到达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潮州非遗文化的魅力。柯师傅的各项非遗技艺均为免费培训,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又一个挚献同行的“柯师傅”的存在,潮州大锣鼓等非遗文化才得以承兴致远。
图为学生实地体验潮州大锣鼓 张含洁摄
非遗传承不仅不仅停留在表面认识,而是走进传承者的生活,了解真正的非遗。非遗传承也不止寄希望于传承者,非遗更应该是走进去,以传承与创新的姿态拥抱世界。学生是未来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希望通过“非遗潮起来”突击队的努力,能够引起更多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之中,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脉,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撰文:刘漫 陈嘉涵 李晓妍
图片:方梓蓓 张含洁
一审:陆冰婷
二审:梁殷硕
三审:刘玉艳 段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