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的兴边路 ——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学子解码兴边富民的弥勒经验

发布时间:2025-08-05 00: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为促进青年学子踏上边疆热土,亲身触摸新时代兴边富边的鲜活脉动,7月21日至23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彩云之南”社会实践队赴云南弥勒市进行实地调研。实践队以 “产业调研 + 民族情深 + 红色传承” 为脉络,探索高校与企业助力强边兴边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感受情同手足的民族情谊,同时通过走访西二镇茂卜村老党员、老兵,真切感受边疆乡村在强边兴边进程中的沧桑巨变。

彩云之翼:科技赋能促振兴

实践队先后走访了多家企业,参观生产过程,调研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了解弥勒高新产业发展现状。

在弥勒浩翔科技有限公司,实践队详细了解了企业在航模发动机研发生产及轻型飞机制造方面的成果。该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航模汽油发动机制造商,年产销发动机2万台以上,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其呈现出的蓬勃发展态势,为弥勒市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坚实支撑。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弥勒浩翔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杨煦祥 供图

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高校与红河州人民政府深化科技合作的载体,在数字化金属板彩印等项目上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实践队实地参观了数字化金属彩印中试生产线、彩印金属板成品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的展示区域。据了解,该企业采用金属制品代替传统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利用涂层实现耐污渍、防腐蚀等功能,同时具有逼真的天然材料纹理,成本低、美观度高,广泛应用于居家办公、科研生产、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公司拥有37项专利,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力借鉴。

云南金普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则在高性能材料领域积极布局,公司通过与上海化工研究院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上持续发力。实践队深入超高管材生产车间,系统了解超高分子聚乙烯管材的完整生产流程。在成品展示区,公司负责人结合实物展品,详细介绍产品特性及其多元应用场景。

在弥勒市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实践队员系统地了解了弥勒市的产业结构——包括烟草业、旅游业、无人机产业、生物医药加工等,同时了解到目前弥勒市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口岸限额、对外贸易难对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调研情况,实践队提出解决方案,即充分发挥西工大“三航”特色,与当地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为弥勒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彩云之垣:民族团结铸根基

“大三弦奏响时,整个山谷都在共鸣。”

在可邑小镇的 “阿细跳月” 演绎剧场,活泼矫健的舞步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木叶传情,明亮欢快的音乐诉说着阿细人对生活最原始的热爱,也描绘着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日子如蜜般甘甜的美好图景。

这个以彝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风情小镇,是文化交融共生的缩影。实践队成员走进古村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的标语映入眼帘。作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这里聚居着彝族阿细人、汉族、傣族、哈尼族,形成独特的和合文化。

观众们遑论民族,纷纷加入这场热情欢快的舞蹈,这正是文化交融、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真实写照。

图为实践队参观彝族阿细博物馆,讨论阿细语言文字。杨煦祥 供图

彝族阿细博物馆以黑、红、黄为主色调,保留着传统彝族的建筑风格,大门两旁的浮雕刻画着阿细人的劳作、舞蹈场景,生动逼真。馆内十二道螺旋纹记录着阿细先民迁徙的史诗;新石器时代陶罐的裂痕里渗出火葬坑的草木灰,诉说着阿细人绚烂的历史长河。在火塘记忆厅,全息投影幻化出阿细毕摩吟诵《阿细先基》的声纹,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表达。这里不仅是阿细文化的宝库,更成为各民族同胞了解阿细历史、增进文化认同的桥梁。

小镇将彝族传统祭祀、歌舞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新引擎。320余名各族村民在此就业,61户农户通过经营特色餐饮、民宿等实现增收,让文化 “软实力” 转化为兴边富民的 “硬支撑”,在祖国的南大门筑起各族同心的不倒长城。

一幅各民族和谐共处、共享发展成果的画卷正在阿细人的月光下徐徐展开。

彩云之脊:红色精神拓新章

弥勒市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红河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铭刻着458位革命烈士的名字,他们的英魂同弥勒人民一起默默守护着祖国边境的和平与稳定,让热爱祖国、不惧牺牲的高尚品格深深扎根在这片红土地上。

在西二镇茂卜村,红土地上的每一棵株苗都诉说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倔强的追求。实践队通过走访当地的老党员和老军人,深刻感受着新时代边境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边境乡村的蜕变令人心潮澎湃 —— 土路成坦途,旧寨换新颜,从漏雨茅屋到新楼落地,从食不果腹到增产脱贫……这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兴边富民政策结出的硕果。“跟随党的好政策,带领群众把地方的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好,把房子盖得好,能吃饱穿暖,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老党员的话语如明灯,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羁绊,党的政策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了修到家门口的路、送到心坎里的甜,实实在在落地生根。字里行间,党建设家园的赤诚、服务人民的担当清晰可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九个字的千钧分量,就此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头。

实践队员们将牢记党的光荣历史,把革命先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党员们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伟大精神,融入兴边富民的实践。

图为实践队走访西二镇茂卜村老党员和老军人。杨煦祥 供图

“我们不应该只考虑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能为别人带来什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助理、团委书记、带队教师孙磊在实践总结中提到。从航模发动机的 “空中优势” 到新材料的 “地面突破”,从企业工人在生产线上的精细生产到村民于田间地头的辛勤耕种,再到基层干部在岗位上的执着坚守,彩云之南兴边富民道路上每一个平凡的故事,无一不启迪着团队成员对自身选择的思考。无论未来去往何方、身处何处,实践队员们坚信,西工大学子怀揣着红土地般的热情诚恳,踏踏实实如边境高原上的万寿菊一般,扎根祖国大地,炽烈绽放。(通讯员 陈昱若 李梦雯)

图为“彩云之南”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合影。杨煦祥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