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邯郸文脉根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髓,人工智能学院“知行逐梦”小分队前往河北邯郸古城,开展文化调研与传承实践活动,以青春视角感知历史温度,用实践行动助力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
▲图为“知行逐梦”小队在邯郸图书馆前合影
▲图为剪纸老师们以及小队成员的剪纸作品
本次活动以“剪刻红色印记,传承非遗薪火”为宗旨,聚焦古城历史文脉与非遗剪纸技艺,融合实践体悟与文化传承。团队首站探访邯郸博物馆,于时光沉淀中梳理邯郸发展脉络:春秋战国展区内,“胡服骑射”主题青铜鉴所镌刻的车马纹饰,彰显着古赵“励精图治、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成语文化墙前,“邯郸学步”“负荆请罪”等典故场景生动再现,令队员在品读中感悟古人处世智慧与家国情怀;革命历史展区中,泛黄的战地照片、斑驳的步枪与抗日传单,无声铭刻着先辈保家卫国的热血担当,使红色精神于凝视间浸润心灵。非遗剪纸展区内,“军民鱼水情”“成语典故”等主题作品,则令队员直观体察传统技艺与历史记忆的深刻关联,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
▲图为“知行逐梦”小队在邯郸博物馆内学习和参观的照片
在非遗剪纸传承实践中,队员深入传承人工坊,通过近距离观摩与实践研习剪纸技艺。冯石萍、蔡春娥、王秀梅三位传承人秉持“有教无类”的育人理念,对不同年龄层学习者皆倾注耐心、悉心指导。十余载间,她们已培育千余名剪纸传承人——自选纸的考究至下剪的精准,每一环节皆凝结“以纸为媒、以剪传情”的深厚匠心。冯石萍老师谈及剪纸时眼中的热忱,王秀梅老师对技艺传承由忧虑至欣慰的慨叹,均使队员深刻领悟这门手艺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深植于精神血脉的信念。尤为令人动容者,是一位八旬退伍老兵专注剪纸的身影——其剪制的五角星棱角分明,“七一”字样与红旗鲜花相映成趣,既透射军人的刚毅风骨,亦饱含对党的赤诚之心;其所讲述的从军经历,更令队员在剪纸技艺的研习中,真切感知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赓续。
▲图为小队成员向王秀梅老师学习剪纸
▲图为小队成员关雅心对非遗传承人冯石萍老师进行采访
▲图为小队成员与剪纸老师们的合影
此次“知行逐梦”小分队实践活动,是人工智能学院学子与邯郸文脉的深度对话。自博物馆的历史遗存至剪纸工坊的技艺流转,队员既解读了邯郸“敢为人先、守正出新”的文化基因,亦体认到非遗技艺在代际传承中的蓬勃生命力。以青春力量感知文脉、传承匠心,使古老文化在青年实践中持续焕发生机,正是新时代青年对文化传承的有力诠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关雅心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