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安徽财经大学薪火乡传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0日深入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开展题为《抗战胜利80周年背景下新四军精神的当代认知、价值认同与传承路径研究》的专题调研。团队四名成员通过沉浸式参观、深度访谈与实地考察,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触摸铁军精神的历史脉搏,力图探寻其在新时代传承发扬的清晰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在云岭新四军旧部合影)
本次实践以泾县这片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土地为核心区域。团队成员在纪念馆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走访了云岭新四军旧部三大核心历史现场。在种墨园(叶挺同志生平展),队员们通过丰富详实的图文史料与珍贵实物,深入了解了叶挺将军铁骨铮铮的革命生涯、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及其为新四军创建与发展立下的不朽功勋;在大夫第(项英同志生平展),团队聚焦项英同志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及新四军初创时期的特殊贡献,对其复杂历史角色与革命历程进行了辩证思考;在庄严肃穆的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新四军在皖南专题展),队员们置身于历史的原境,通过场景复原、文物陈列与多媒体演示,全景式回顾了新四军在皖南艰难曲折而又光辉卓绝的战斗历程、根据地建设成就以及“皖南事变”的悲壮历史,深刻体悟“听党指挥铁的信仰、报国为民铁的担当、逆境制胜铁的意志、集中统一铁的纪律”的铁军精神内核。
实践调研绝非走马观花,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全程紧随讲解员,细致记录关键历史节点的叙述、展陈设计的逻辑主线、场馆蕴含的价值导向,并就新四军精神提炼、当代诠释重点、如何更好地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新四军精神等议题与讲解员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专业解读。同时,团队敏锐观察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背景参观者的现场反应与互动模式,运用社会学田野调查方法,紧扣研究主题,围绕“对新四军历史的关键事件了解程度”“对新四军精神核心内涵,诸如铁军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认知与理解”“认为新四军精神在当下社会,诸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攻坚克难意志等有何具体价值”“对当前传承弘扬方式的评价与建议”等内容精心设计访谈提纲,分工协作,随机选取了包括青年学生、基层党员干部、退休老同志在内的近二十位参观者进行了亲切、深入的访谈。多维度、互动式的资料收集方式,为团队后续分析新四军精神在当代社会的认知图谱、价值认同差异及有效传承方式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讲解员介绍)
团队负责人李同学在实践后表示:“置身于司令部旧址的狭小房间,触摸着当年简陋却承载着重大战略决策的桌椅,那种在极端困苦中坚持抗战、矢志报国的精神力量扑面而来。讲解员对叶挺将军‘囚歌’背景的动情讲述,让我们对‘理想信念高于天’有了更切肤的体会。这绝非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精神遗产。”成员尹同学则对调研中的访谈环节印象深刻:“一位带着孩子来的父亲说,让孩子知道今天的安宁是先辈用血肉换来的,这就是价值。一位老党员特别提到‘铁的纪律’在当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的借鉴意义。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鲜活声音,直接印证了新四军精神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也为我们思考如何讲好红色故事、创新传播形式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民间视角。”
(图为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背景参观者的现场反应)
此次泾县之行,是安财薪火乡传团队将学术思考扎根中国大地的一次宝贵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双脚丈量革命故地、双眼观察社会实态、双耳倾听人民心声,不仅深化了对新四军辉煌历史与精神谱系的具象认知,更在实证层面捕捉了社会公众对其当代价值的理解与期待。特别是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宏大叙事背景下,青年学子主动探寻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其行动本身即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团队收集的问卷调查、观察笔记及影像资料,将为后续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揭示红色精神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有效路径,也为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融合创新提供了生动案例。新四军的精神火炬,必将在新一代青年的接续探寻与自觉传承中,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定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