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闽台文化交流与融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闽台“一”脉实践队于7月20日至7月21日先后走进厦门市博物馆的闽台民俗馆、集美塔人文馆,通过沉浸式参观、学术考证、艺术共创与全媒体传播等方式,开展了以“四季流转,闽台情缘不断”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探剪纸技艺 鉴两岸同心
实践队首站来到在闽台民俗馆剪纸艺术专区,成员们驻足于“集美学村”、“五福临门”等主题作品前,透过红纸镂刻的帆船、海浪、花鸟等意象,触摸两岸文化同频共振的脉络。为溯源艺术本真,实践队成员们系统查阅馆藏文献与历史档案,在陈列展品和遗留文物中溯源闽台剪纸的历史渊源。随后,成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的视频教学,执剪刀体验“刻、剪、剔”等技法,创作出既保留古法精髓又具时代气息的剪纸作品,在学习与体验中感受刀尖上的“闽台缘”。
探福船古韵 鉴闽台同根
第二站,实践队来到福船主题展览区,以史为轴,通过船模、水密隔舱剖面、榫卯构件及出土香料、木牌、铜钱等实物,系统观摩宋元时期福建福船的建造流程、远洋航线与贸易盛景。成员们驻足记录福船“七星伴月”保寿孔、鱼鳞搭接与多重船板等关键技艺,深刻体悟到闽地工匠以精湛技术驶向深蓝、联通两岸与世界的历史图景,感受一船相连的“闽台缘”。
探博饼源流 鉴两岸同趣
第三站,实践队成员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在博饼文化展区系统考察了博饼的历史渊源、规则演变及象征意义。结合馆藏史料,实践队重点探究了博饼活动与古代科举文化的关联,以及其作为闽台共享节庆习俗所体现的共同体意识。接着,实践队成员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亲身参与博饼游戏,体验掷骰定序、按“科名”分饼的传统流程,感受游戏中的“闽台缘”。
探火鼎遗风 鉴两岸同韵
随后,实践队成员们来到火鼎公婆舞蹈的场景雕塑前,感受火鼎公婆舞蹈的跨时空魅力。实践队成员们查阅并观看火鼎公婆舞蹈在闽台两地庙会中的表演片段,并系借助文字、照片、视频等资料,带着“火鼎公婆服饰在闽台地区的差异”、“鼓点节奏是否存在共通之处”等疑问,系统梳理舞蹈的历史轨迹,于腾焰光影之间,感受舞蹈中的“闽台缘”。
探文脉鉴真 汇志愿新声
参观厦门市博物馆结束后,实践队以“闽台同根”为主题,分别对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及市民进行深度访谈。拥有五年讲解资历的讲解志愿者以“侨批”“做牙”等民俗为例,现场梳理其历史意蕴,阐释两岸一衣带水的文化脐带,并呼吁青年“从打卡到扎根”,投身志愿讲解;市民共同表示,闽台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希望通过更多的实物展览和线上短视频促进其传播。
刀尖之上闽台缘,一船相连文化根。博饼传情两岸心,舞步串联文化魂。通过此次实践,实践队深刻认识到“闽台一脉”的同源的本质。这些闽台非遗民俗文化联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把调研成果整理成详细报告,积极搭建现代化数字教育平台,通过微课、短视频、宣传片、精美文创等多样形式以及多平台媒体账号,以文化为桥,探索闽台民俗渊源,为增进闽台文化的认同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闽台“一”脉实践队
供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闽台“一”脉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欣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