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张新悦) 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焕发新生。这个夏天,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扬齐溯淄,传文习学”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启程赴往山东省淄博市,深入调查淄博市临淄区齐都文化城齐风文化传承现状,奔赴张店区银泰城社区开展沉浸式课堂式“走进文物,传承千年古韵”主题文化宣传讲座,同时带动社区非遗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在寻“根“传承中铸牢”中华之魂“。
探寻起源——穿越千年时光,邂逅文化之美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齐国故都的青砖黛瓦上,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开展。实践团怀着对文明源流的虔诚追寻,走进齐文化博物馆与蹴鞠博物馆,在青铜器的斑驳纹饰里,在蹴鞠球的经纬交织中,触摸华夏文明的脉搏,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步入齐文化博物馆,仿佛推开时光的重门。实践团依次参观了“泱泱齐风”主题展区,那些沉睡千年的青铜器皿,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幽微的光泽,鼎簋尊卣间流淌着"春秋五霸"的赫赫威仪。从青铜礼器、陶俑石刻到文献典籍,它们系统的介绍了齐国八百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成就。当讲解员讲到齐文化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时,实践团成员一致认为这与当代人文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蹴鞠的起源地,临淄区有着全球首家以蹴鞠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宋代《蹴鞠谱》的绢本真迹在恒温展柜中舒展,皮革缝制的蹴鞠在玻璃罩下静默,每一道阵脚都能看出齐国故都的先进手工业。在这里,蹴鞠博物馆提供了互动体验区,实践团成员轻触屏幕,数字复原的临淄古城街巷顿时人声鼎沸,虚拟的蹴鞠球员让参观者不禁驻足。“原来足球的浪漫基因,早在齐国故都就已经呈现。”一位实践团成员不禁发出感慨。同时,实践团成员发现博物馆还特别设置了“古今球衣对比展”,实现了齐国麻布蹴衣与当代球星战袍的隔空对话,此时此刻,传统与现代完成了历史的接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齐文化博物馆
传播齐韵——传承齐风古韵,共筑文化社区
7月30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带着精心制作的宣讲多媒体课件和自编的《齐文化通俗读本》奔赴淄博市张店区银泰城社区。由团队推举出的两名主讲人,结合7月29日在临淄区博物馆的所学所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区居民讲述齐文化的历史脉络、思想精髓(如管仲改革,稷下学宫等)和民俗特色(如蹴鞠)。学生们讲得生动,我们听得明白!”一位社区老人笑着评价。期间,当一件件文物展现在大屏幕上时,孩子们一声声的惊呼震耳欲聋。事后,主讲人感慨道:“当听到那一声声的惊呼声时,我突然真实的感受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了。要走好这条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道路,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切实将齐风文化渗入到生活 中去。”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文风文化讲座
除了“沉浸式课堂”式的讲座外,团队成员还精心设计了现场体验区,设置老少两区。老年区,设置简版青铜器纹样拓印,团队成员耐心指导老人动手操作;少年区,则精心设计投壶游戏,设置有奖机制,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7月30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公园茶座开设“树下故事会”,致力于建设“齐文化社区代言人”,从而扩大齐风的传播范围,培训社区老人讲述齐国民间故事,如晏子使楚、田忌赛马等,为齐风文化的长期传承垫下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公园茶座宣讲文化
学习非遗——纸上生花传匠心,代际对话剪未来
7月30日,银泰城社区银泰匠心“手艺坊”非遗传承人王露晨老师也来到了现场,王老师首先演示了齐地特色剪纸技法,灵动的“蹴鞠娃娃”、古朴的“临淄瓦当纹样”在剪刀下渐次呈现。接着,王老师从折纸、画样到剪裁逐步示范,手把手教授成员剪制寓意吉祥的窗花。活动现场,红纸翻飞,剪刀穿梭,不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就在团队成员们的手中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我们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更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精妙。”实践成员看着手中的剪纸作品发出感慨。王露晨老师也向实践团介绍,银泰匠心“手艺坊”的建始人是她的老师郝奶奶,郝奶奶现在已有90岁的高龄,但仍奔走在剪纸技法文化传承的一线,长期在淄博老年大学开设剪纸技法课程,同时深入社区开展讲座,王老师就是她所教的第一位徒弟。王老师说她将郝奶奶曾经教给她的一句话赠予团队成员:“剪纸的“连而不断”,恰似文化传承的脉络——只要有人接着剪,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非遗剪纸技艺
创意赋能——激活传承新生态,校地共建育沃土
王露晨老师的介绍让实践团成员的心里久久不是滋味,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至今坚守在非遗传承的一线,当代大学生更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创新提出“1+N文化合伙人”模式。由高校团队作为核心(1),联合社区达人、非遗手艺人、青少年家庭等多元主体(N)依托当地特色共同搭建“四宝·阅里”文化书院。社区书记徐女士表示:“这种模式让文化传承从‘单向输送’变为‘共同创造’,即为社区非遗剪纸技艺的传承搭建平台,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
实践团负责人张新悦介绍,未来,团队将依托“线上文化云课堂+线下非遗工作站”双平台,持续开展齐风文化宣讲、方言保护、非遗剪纸小课堂等系列活动,从而培育更多“带不走的传承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新悦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