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7日,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行西口”实践团开展内蒙古“亮丽北疆・一城一榜”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期间,团队走进包头市,探访黄河沿线村落与地方博物馆,与黄河周边居民及当地团委交流,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访谈、公益教学等方式,助力北疆文化传播与传承。在包头团市委会议室,双方就北疆文化展开交流。包头市团市委乔老师介绍,青年参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当地通过搭建青年文化交流平台、开展内蒙古黄河大合唱等活动,提升了北疆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知晓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包头团市委座谈
团队首先参观包头市博物馆,了解包头作为边疆要地的历史变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及工业发展进程。随后,团队前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考察,在黄河 “几字弯” 岸线区域了解河道生态状况,并系统学习黄河文化相关内容。团队成员表示,通过活动增强了对黄河历史文化及生态保护的认识,明确了参与河流生态安全维护的责任,后续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参与北疆建设及黄河保护的实际行动。黄河岸边,实践团成员前行至“天下黄河第一村”画家营子村。该村保留原有格局风貌,融入现代商业元素,成为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范。实践团成员李晗感慨到:“黄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母亲河,更是生活中的文化血脉。作为青年一代,理应肩负起传承使命。
”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聆听工作人员讲解
沿黄河岸边小路走访时,实践团成员向居民询问在黄河边生活的特点、村里发展黄河生态旅游后生活的变化等问题,与居民围坐交流,倾听他们与黄河相依相守的故事。他们讲黄河汛期时全村人一起筑堤的团结,讲黄河改道后庄稼收成的变化,讲自家孩子名字里带 “河”“涛” 的寓意…… 这些朴素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透着对黄河的深情。居民们还提到,现在村里搞起了黄河生态旅游,不少人开起了农家乐,把黄河鱼、滩涂菜做成特色菜,“既能挣钱,又能让更多人了解黄河,多好啊。”走进大院,王奶奶正忙着晾晒黄河滩上采来的野菜。听到成员们问起黄河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她直起身子笑着说“这些野菜可是好东西,老一辈传下来的吃法,焯水后拌上蒜泥,清热又爽口。”她一边麻利地翻动菜摊,一边跟成员们聊起家常,“儿子在城里上班,每次回来都念叨这口,说这是‘黄河的味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走访黄河周边居民
在东河区人民政府办公楼走廊内,实践团开设临时课堂。推普课上,李欣玉以儿歌、绕口令为切入点,通过动画演示和发音口型示范,引导孩子们认读普通话字词。薛凯向孩子们展示青岛唐岛湾的海洋照片,讲解潮汐现象:“像黄河水位随季节变化一样,海洋每天会涨潮和落潮,这就是潮汐。唐岛湾的渔民会利用潮汐,涨潮时出海捕鱼,退潮后到滩涂捡贝壳、挖蛤蜊。” “真心为这群有担当的大学生点赞!” 东河区团委挂职书记何浩天望着实践团成员们收拾教具时被孩子们围着问东问西的场景,眼中满是欣慰,“他们用行动证明,知识传递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用青春的热情点燃另一簇青春的火花。当大学生的‘知识微光’照进小学生的认知世界,这束光里藏着的,是对‘文化传承’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孩子们上课
下一步,实践团将深化生态守护工作,定期清理沿黄重点区段河道垃圾,普及环保知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深入乡村社区、校园企业,宣讲黄河文化与红色精神;服务地方发展需求,调研沿黄乡村生态产业现状,结合专业知识为生态修复、文旅融合提供建议。包头黄河穿城而过,其河道、沿岸生态及文化为实践团提供了实践学习机会。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 “三下乡” 社会实践,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组织更多走进田间地头、城乡社区的 “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实践中提升能力、作出贡献。(撰稿:张杰 李欣玉,摄影:李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欣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