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映山河 青春传薪火 —— 江苏大学学子开展红色传承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31 13: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明亮 刘丰恺   阅读 4.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张明亮 刘丰恺)为推动红色基因代际传承,7 月 10 日至 25 日,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红引力・青年派” 社会实践队在镇江市 3 个社区及队员家乡开展暑期 “三下乡” 活动,通过剪纸忆峥嵘、金融启蒙、火炬制作、老党员寻访等形式,让红色故事走进生活,为红色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剪纸寄情:银龄与青年的“跨代对话”

7 月 10 日,实践队首站走进尚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 “剪映烽火,纸载丹心” 主题活动。青年学子与社区老人围坐一堂,将非遗剪纸艺术与红色教育相融合。在讲解剪纸技艺、共同创作红色主题作品的过程中,队员们认真倾听老人们亲历的革命岁月故事。

“1950 年村里第一次升国旗,我站在晒谷场最前面,看着旗杆上的红布慢慢展开,五角星在太阳底下亮得晃眼。” 王金凤奶奶边剪纸边讲道,“那天村长说‘这是咱们自己的国旗’,我娘拉着我的手直掉泪 —— 她总说,以前兵荒马乱的,哪敢想有这样的日子。”

一幅幅生动的剪纸,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一句句深情的讲述,传递着炽热的家国情怀。活动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青年学子在代际交流中直观感悟革命的艰辛与伟大。

图为实践团在尚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老人们合影展示剪纸作品。高雨佳 供图

珠算启智:于童心处播撒“诚信种子”

“这张 1953 年的人民币上有拖拉机,代表咱们要自己造机器,实现民族富强。”7 月 12 日,在桃花坞社区暑托班,队员陈俊哲举起货币变迁图,6 岁的董成宇立刻指着新版人民币喊:“我见过这个!上面有毛主席!”

队员们发挥财经专业优势,将学识变成 “启蒙工具”:教珠算时,他们讲红色金融先驱马文瑞在陕北用算盘算清军饷的故事;点钞比赛前,队员先告诉孩子们 “算对数字是本事,守住诚信是本分”。8 岁的张景祺练点钞时总出错,却攥着点钞券不肯停:“故事里的叔叔能算对,我也能!”

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对金融知识的浓厚兴趣,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诚信、责任的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图为实践团在桃花坞社区暑托班教授孩子们珠算技巧。董雨凡 供图

火炬铸魂:引少年读懂 “家乡英雄”

“巫恒通爷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见到幼子,谆谆嘱咐道:‘你要继承父辈遗志,长大后献身革命,做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7 月 14 日金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队员陈俊哲用动画短片讲完镇江本地抗战故事,12 岁的许梦歆突然举手:“我去过他的故居,主屋迎面摆放着他的半身雕像。”

宣讲后,志愿者带领十名学生动手制作火炬模型,许梦歆特意把 “火苗” 粘得又高又直:“巫爷爷就像火炬,自己燃尽了还照亮别人。” 社区工作者高翔看着这一幕,想起队员们提前做的功课 —— 他们翻查镇江党史资料,把巫恒通事迹里的 “家乡地标” 标在地图上,让孩子们知道 “英雄离我们不远”。

活动最后,10 名孩子举着火炬模型合影,志愿者勉励同学们要以先辈为榜样,将红色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争做有理想、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图为实践队员在金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孩子们制作火炬模型。尹茜 供图

寻访初心:老党员用人生诠释 “使命担当”

7 月 16 日至 25 日,实践队队员分赴多地,寻访 5 位党龄超 30 年的中共党员。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华丽辞藻,却在朴实话语中藏着对 “初心” 二字的注解。

“在部队练射击要瞄准靶心,你们学专业也一样,得练到‘指哪打哪’才行。”49 年党龄的徐厚兵摩挲着褪色的军徽说。这位曾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军人,退伍后在司法所做民事调解,至今仍在法律行业忙碌。他握住队员的手,掌心的老茧蹭过队员的手背:“我在战场靠枪法保家,现在靠专业调解帮人 —— 本事是安身立命的根,你们年轻人把专业练扎实,走到哪都能扎下根。”

图为实践队员在盐城市采访徐厚兵(右)。高雨佳 供图

“‘冲锋’不是喊口号,是别人不敢上时,你敢抬脚往前走。”52 年党龄的任保荣说起骆马湖抢险,声音突然提了些。这位退伍老兵当年在救灾时带头跳入水闸,后来转行做了农机厂会计。他指着旧照片里浑身是泥的自己笑:“那时候水里冻得打哆嗦,但想起‘党员先上’,就忘了冷。” 他看着队员们:“你们别总想着去舒服的地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才是真能长本事的地方。”

图为任保荣(右)向实践队员介绍个人经历。陈俊哲 供图

黄国强的剪刀在红纸上 “沙沙” 游走,转眼剪出一朵莲花。这位有 44 年党龄的非遗剪纸传承人,34 幅廉政剪纸曾在全市巡展。“剪纸歪一毫米就毁了,做人偏一厘也不行。” 他把剪纸推到队员面前,指尖点着花心:“我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硬’不是脾气硬,是腰杆硬、心干净 —— 你们将来不管做什么,守住这一点就错不了。”

图为实践队员在无锡市采访黄国强(右)。李仁志 供图

“账本上的小数点,比针尖还金贵。”51 年党龄的郑文德翻开泛黄的账本,指腹按在工整的数字上。这位做了 30 多年乡村会计的老人,从没记错一笔账。“那些年给老乡分粮,差一分钱就有人领不到口粮。” 他抬头看着队员:“你们学财经要记着,账本上的数字连着人心,严谨不是死板,是对别人的日子负责。”

图为实践队员在南通市如东县采访郑文德(左)。翟林玉 供图

“我们手里的笔,写的不是数字,是公家的信任。”37 年党龄的胡建清捏着用了 20 年的钢笔说。这位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多年的注册会计师,笔尖早已磨圆。“我常跟新人说‘会计的笔重千斤’,错一个数,丢的不是面子,是别人托底的信任。” 他把钢笔放在账本上:“你们将来管钱管账,先记着‘笔杆要直,心更要直’。”

五位老党员以各自的人生轨迹,勾勒出中共党员 “担当” 二字的生动注脚。从革命年代的烽火到和平时期的坚守,中共党员的担当从未褪色,反而在不同岗位的践行中,愈发彰显出历久弥坚的力量。

从剪纸里的烽火记忆到珠算间的金融初心,从手工火炬里的少年志到老党员口述的岁月章,江苏大学 “红引力・青年派” 实践队以实践为桥,让红色基因在代际对话中流淌,在青春行动中扎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丰恺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3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