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青岛科技大学"薪火传承"志愿实践队于暑期深入青岛市党史纪念馆,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寻访抗战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探访历史遗迹、挖掘红色资源、创新传播形式等方式,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图为青岛市党史纪念馆大门 杜亚南 供图
实践队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青岛市党史纪念馆时,阳光透过展馆的玻璃窗,在泛黄的史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指导老师赵建滕站在一幅标注着青岛抗战时期战略防御工事的地图前,向队员们详细讲解:"青岛作为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在抗战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激烈的斗争。"
在"青岛抗战历程"专题展厅,队员杜亚南的目光被一封泛黄的战地家书吸引。信纸上的字迹因岁月侵蚀有些模糊,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落款依然清晰。他轻轻凑近展柜,手指不自觉地在玻璃上描摹着字迹的轮廓。"这是1938年青岛地下党员写给家人的绝笔信,当时他正潜伏在日伪机构收集情报。"展馆讲解员的话语让杜亚南眼眶微微发热,"这些文字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让人感受到先辈们的家国情怀。"
图为青岛市党史纪念馆光辉历程邬雅慧 供图
展厅内,一件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躺在展柜中,枪身上的凹痕记录着曾经的激战。实践队成员邬雅慧仔细观察着枪身的磨损痕迹,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枪管前端有三处明显碰撞痕迹,推测为近距离格斗时所致。"她告诉记者,这样的细节能帮助他们更生动地还原当年的战斗场景。
为深入挖掘青岛抗战历史,实践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史料整理组负责梳理馆藏的200余件抗战档案、影像及实物资源;田野调查组则走访了青岛周边的抗战遗址,记录文物保存现状;口述史采集组专门联系了5位抗战老兵后代,收集整理口述史料。
在崂山北九水附近的一处抗战遗址,队员们顶着35℃的高温开展田野调查。邬雅慧蹲在一块刻有弹痕的岩石前,用卷尺测量痕迹深度,汗水顺着额角滴落在笔记本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这块岩石上的射击痕迹呈45度角,结合周边地形分析,当年这里很可能发生过伏击战。"她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组员补充道。当天晚上,队员们在民宿整理资料时,发现白天拍摄的照片存在角度偏差,邬雅慧主动提出第二天重新前往拍摄,"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份数据的准确性。"
图为实践队成员拍摄的青岛市党史纪念馆内的抗战文物 邬雅慧 供图
在对92岁的抗战老兵之子张建国的访谈中,实践队成员姜倩特意准备了录音笔和摄像机。张建国老人回忆起父亲曾参与的港口斗争时,指着家中珍藏的一张老照片说:"我父亲当年和工友们一起,用破坏机器、拖延工期的方式对抗日军掠夺,这张照片里第三排左数第五个就是他。"姜倩一边认真记录,一边及时追问细节:"当时工人们是如何传递斗争信号的?"这场访谈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整理出的3000余字口述史料为研究青岛沦陷时期港口斗争提供了珍贵素材。
为让抗战精神以更生动的方式传播,实践队创新表达方式,打造了多元化的传播作品。在纪念馆的影音资料室,队员们围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上的馆藏纪录片素材进行剪辑。姜倩操作着视频剪辑软件,将老兵口述片段与历史影像穿插组合:"我们要让年轻人愿意看、看得懂,比如在视频里加入历史场景复原动画。"
实践队撰写的深度新闻稿《烽火家书:从李慰农信札看青岛抗战精神》,通过解读革命先烈的书信内容,展现了青岛抗战时期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队员们还沿着台东镇地下交通线实地走访,写下《重走台东镇地下交通线:青年眼中的红色基因》纪实报道,用当代青年的视角解读红色遗迹背后的故事。有网友留言:"透过你们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更鲜活的历史。"
此次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队完成1份关于《青岛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调研报告》,撰写多篇篇纪实新闻稿,剪辑主题短片和系列微视频。这些成果被纳入《青岛市红色资源保护白皮书》参考文献。
活动期间,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市党史纪念馆签订了长效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行走的红色课堂"研学课程,计划在2025-2026学年面向高校学生开展常态化研学活动。实践队还启动了"红色实践辐射计划",已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5所高校的实践团队分享经验,推动形成高校联动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模式。
图为青岛市党史纪念馆外党宣誓词 杜亚南 供图
(通讯员杜亚南 邬雅慧 刘雪凤 姜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亚南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